标签:
故事给予获得功利教育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家庭教育育儿技巧 |
分类: 故事与儿童教育 |
今天还是先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老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大家看故事虽然轻松,但也需要从中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儿童教育:
在商界,企业对外宣传时总会打出这样的招牌:“用户即是上帝”,“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用户是你赚钱的对象,只有把他们侍候好了,他们才能心甘情愿地掏钱让你赚。也就是说,你先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服务、优质对路的产品,才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
而作为一名商人,乐善好施有时要比精打细算获利更多。日本名古屋有一家制酪公司,这里的社长日比孝吉先生十分乐善好施,无论是什么都免费或超低价供给,无味大蒜就是一例。
这种无味大蒜是由一个拥有此项开发技术的人推销到日比先生这儿的,日比先生自己试过后感觉很好,于是就买下了这项技术。
一次,一个朋友来要点儿过年用的咖啡,“那么,这个也给你,一起用着试试看。”日比先生顺手将无味大蒜也给了这位朋友一些。朋友们反应很好,日比先生灵机一动,何不让更多的人都知道无味大蒜的妙处?于是,他以此为开端,开始广泛地发放。
到现在为止,这种无味大蒜已经派发给了全国3万余人。大家越吃越上瘾,不好意思再白要,就打电话过来,要花钱购买。日比先生就是不允,照常白送,近的派车送,远的就邮寄过去。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是非同小可。大蒜本身的成本加上运费、邮资,他每年至少要花费25亿日元。
然而,另一笔账就是另一种算法了,自从派发这种无味大蒜以后,公司的营业额迅猛增长,第二年收入就超过700个亿。
“给予便是获得”并非只是宗教中的一种境界,还是商战中一招极有效的战术。
故事我复述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体会?我井中月想,许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体会可能比我还深,而且会有多种的体会。说到儿童教育方面,这个故事也是很有启发的,当我们教育孩子时,许多家长太期望回报了,比如让幼儿学认字和算术,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学校上学,可是,这样做的效果未必是最好的。
在如今的社会中,一个人如果太精明,未必是好事,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如此的。期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前途和未来,确实是父母应该考虑的。而教育就是育人,完全没有功利之心的教育,是不可能有的,因为教育是有阶级目的的,都是为某种社会培育合格的社会人,其结果必然使教育打上一种目的的标签。
这和故事中的日比先生一样,他大量派送无味大蒜,便是一种带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很好的变相广告。我们假设日比先生一开始就卖无味大蒜,估计没有大量宣传的情况下,很少有人知道。当免费通过口口相传很快就让大家认识了,其商业价值远远大于商业广告。这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也是如此。
回到儿童教育上,家长让幼儿学认字,这一定是一种带有很强目的性的行为。但假设让孩子多认字,只是为了能上好学校,就属于动机不纯了。孩子在压力下,能会死记硬背许多,可这种不是内在动力的驱使,会使孩子因为没有兴趣而厌学。当家长进一步施加压力或采取许诺、勾引的方式,在能有一定效果的基础上,孩子不仅学会讨价还价,还认为学习是苦差事。
反过来,家长也不把认字当成“任务”,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认字,或在生活中遇到可以解读的字就随意而教,其效果反而会好很多。此时孩子学认字,是因为他们内心喜欢,知道认字越多游戏玩的越好,还可以自己进行阅读。当然,聪明的家长还可以利用汉字是象形文字,和事物、图画结合起来,孩子的知识就串联了。
当孩子有了内在的学习动力,他们就会主动的学习。此时,教育的目的性就随之体现出来。父母在孩子恰当的时候,进行恰当的教育方式,就是一种“给予”,是春天里面的播种,到了秋天自然会有“获得”。谁都知道柴鸡比白条鸡好吃,多一天的自然生长必有好的回报,打激素虽然快,但鸡已经不是鸡了。那你还想像养白条鸡一样,去养孩子?
所以,没有功利也就没有好的教育,难的是家长如何去平衡这种功利。我井中月个人建议,养育孩子不要把目标建立在成绩上,不在乎一时、一城的得失,而是要把重点放到孩子内心上,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获得内在的动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只有这样,你算小账可能亏本了,但算孩子总体的大账,则你可能赚的钵满盆溢。(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