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承诺懒惰儿童教育父母教育育儿技巧一致性育儿 |
分类: 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
记得一个朋友和我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贤惠的妻子,想让自己让油瓶倒了绝对不扶的老公,能变得勤快一点。所以采用了非常高超的“驯夫术”,使自己的老公“心甘情愿”逐步被自己“使唤”。你想知道她是怎么做的吗?其实,操作方法及其简单,让我井中月帮你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某天这位聪慧的妻子故意晚回家一会,然后打电话问老公,是否可以替她晾一杯白开水,老公说没有问题,然后又问再帮一个小忙,麻烦顺手把电饭锅的开关打开,并说米、水已经放好,老公照做了。当然,回家后妻子夸奖了老公。过了2天,故伎重演,只是这次米里面没有放水,要求老公顺便加一点水,老公均照做了。当然,回家后妻子还是夸奖了老公。
又过了几天,这位妻子又打电话回家说,能否请老公帮忙做一下米饭,她正在超市买好吃的。老公说愿意,然后这位妻子说:“那我告诉你,米还没有淘,这样还愿意帮忙吗?”老公犹豫了一下,说可以。于是,这位妻子就告诉老公米在什么地方,淘几遍,水放多少。当然,回家后妻子“衷心”感谢了老公。
于是乎,这位聪慧的妻子,经过长达一年的“驯夫”,从淘米开始,不断加码,什么洗菜、切菜、炒菜等等,终于是懒汉变得勤快多了。当然,其中也有“失败”的时候。不过,在各种奖励的鼓舞下,老公还是从完全不会家务活的“生手”,逐渐达到了一名“高手”的境地。当然,这位聪慧的妻子可不是完全把家务活推给老公,而是共同与之完成,其老公也从中感到了乐趣。
大家看懂这个故事了吗?如果你只看到了“奖励”和“循序渐进”,抱歉,本次“测试”你没有及格!虽然这两点也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希望大家往下看之前,请再次读一读上面的故事,你可以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看:那位聪慧的妻子,每次是怎么说话的?
1秒!
2秒!
3秒!
4秒!
5秒!
复读了一次,看出一点门道没有?这样吧,我接着说一个对孩子的例子,这次可是没有了“奖励”和“循序渐进”,但核心道理是一样的:
老师:“你愿意来教室做思考试验吗?”
学生:“愿意的。”
老师:“那么我告诉你,试验是明天早上七点钟,你愿意吗?”
学生:“嗯,我想可以的。”
假若我们换一个说法:
老师:“你愿意明天早上七点来教室做思考试验吗?”
学生:“……。”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测试,而其结果令人惊讶,对于前面的说法,老师的成功率是56%,对于后面的说话方式,成功率降到了24%!为什么会这样?你是不是感觉上面的说法,从内容上看,好像没有什么区别。话是对,内容上就是没有区别,但前者在对话中,多了一个“承诺”。这就是我们说的“承诺”。
承诺,是指人与人之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说的具有一定憧憬的话,一般是可以实现的,即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从理论上讲,假如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或选择了一种立场,一般情况下,我们就会受到发自内心和来自外部的“压力”,这迫使我们与我们的所作所为,希望和“决定”保持一致。同时,我们也希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所作的决定是正确的。
在这里我先顺便说一下题外话,针对承诺,也佐证了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孩子“贴标签”。因为当我们给孩子贴标签后,我们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正确,通过我们的“善意”提示和引导,让孩子做出符合我们“判断”的行为来。同时,我们完全忽视与该标签不符的地方,从潜意识上,希望孩子按照“标签”来做。这样的结果,在我们的暗示下,孩子会真正符合标签的。
对于承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我们做出了承诺,在自己的行为上,就有对“承诺”保持一致的特点。这是因为,从我们的社会性角度上看,保持一致是对我们有利可图的,而且大家也非常愿意接受言行一致的人,对说话不算数的人,都采取的是“敬而远之”。所以,个人为了与社会常态吻合和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许,不想被视为“异常”,都在一定程度上会遵守“言行一致”。
而对于言行一致,往往需要有“承诺”做前提。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来说明承诺的作用:在海滩上,经常有小偷偷海里游泳的人放在岸上的东西。当实验人员去偷的时候,20次实验中只有4个人制止“小偷”。而当下海前,你要求旁边的人暂时照看一下自己的东西时,“小偷”再来偷东西的时候,20次实验中,有19人出面制止“小偷”。
对于孩子,其实也是一样的,通过承诺,会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虽然孩子是易变的,但他们依然习惯与承诺保持一致,以此获得赞赏,在其社会化的进程中,也会养成遵守承诺的习惯。当然,由于孩子的逻辑、世界观尚不成熟,并不是每一个“承诺”,都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孩子的承诺,要想获得应有的效果,那这个承诺一定是孩子自己选择的,也是积极的、公开的,其结果是对孩子是有利的,且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做出一个承诺,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这个承诺对许诺者的影响就越大。
说到这里,我井中月想,大家应该明白什么是承诺的功能了。好,现在要告诉大家最关键的事情了:当一个人为了一定的“利益”,会做出一个承诺,包括孩子,这个承诺会引起他们内心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自己就会巩固下来。也就是说,当一个承诺做出,就会下意识地找出一些理由来支持这个“承诺”。如果此时你对承诺的人,提出新的要求,哪怕是损害最初的“利益”时,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和他们新近形成的自我形象相吻合,他们还是会答应的。
好,说我理论,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上面的两个例子。在承诺的“利益”上,一个是爱,一个是在老师面前的面子;在要求做的事情上,都是可以简单努力就可以完成,其影响也是积极的;在承诺后,都对承诺人提出了“非分”的额外要求,由于承诺人已经有所承诺,为了保持这个“形象”,并对自己的承诺负责,都对“非分”的额外要求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尽管其内心是稍微有不满意的。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假如你对孩子采取了这种“承诺”策略,如果你“非分”的额外要求,如果在未知的情况下,完成后获得新的承诺“利益”和赞赏,孩子在下一次应对该策略的时候,即“承诺”时,其犹豫会大幅度降低。在使用这种策略时,切记要使第一要求变成简单、容易接受,一旦孩子顾客承诺,你就可以轻松地追加“非分”的额外要求了。另外,此策略对学龄孩子比较有用,自信心越强的孩子越管用。
最后,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再举三个例子,以此类推,就能获得对应的效果,当然,本技巧不是可以保证次次成功,但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成功概率:
例1:如果孩子回家后,不“习惯”先写作业。针对这样的情况,你可以让孩子自己制定一个时间表,包括什么时间写作业,什么时间可以玩,也就是让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承诺,然后写在醒目的地方,并请父母监督。大多数情况,孩子会遵守自己的规定,特别是开始的前期。“非分”的额外要求,可以是利用孩子自己节约的时间,如孩子规定自己写作业是40分钟,结果20分钟完成,此时你让孩子多学5分钟,其他时间可以去玩。
例2:带小孩子出去玩,孩子不想走路了,要抱。你可以让孩子选择走到那棵树那,然后就抱。孩子自己选定一颗树后,一起走。快到的时候,你说如果孩子能走到下一颗树就更棒了,而你会非常高兴的。此时,一般情况下,孩子会走到你说的那棵树那。如果孩子完成后,你给几个热烈的吻,孩子就会记住这承诺后面的意外“好处”的。
例3:孩子有随手乱放东西的习惯,而你希望把东西归到它们应该在的地方。比如你希望胶带放在写字台的右手抽屉里面。某次孩子随手把胶带搁在餐桌上,你等孩子往写字台走的时候,而后问孩子他是否可以顺便做一个小事,等其同意后再说,麻烦他随手把胶带放回写字台的右手抽屉里面。如此,类似的反复,以后孩子也会“随手”把东西归位。(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儿童教育实战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