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间接经验实践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家庭教育育儿技巧育儿理念 |
分类: 故事与儿童教育 |
今天还是先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老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大家看故事虽然轻松,但也需要从中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儿童教育: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所以,请不要干预孩子走自己的路,请不要害怕孩子在走自己的路时会犯错。孩子犯错,不正是在总结积累教训吗?不也正是在犯错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在以后规避同样的问题吗?
故事我复述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体会?我井中月想,许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体会可能比我还深,而且会有多种的体会。说到儿童教育方面,这个故事也是很有启发的,当我们教育孩子时,有些父母恨不得像这个渔王一样,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对孩子倾囊传授,但恰恰由于过分注重灌输而忽视实践,最后导致效果欠佳。
这里说一个典型的例子:周岁左右的孩子是开始学步的阶段,于是许多家长就给孩子买了学步车。可是,在家长偷懒想法和方便照顾的情况下,没有经过摔跤而学会走路的孩子,虽然学走路的时间相对缩短,但在婴儿后期和幼儿初期,走路反而不稳。道理也简单,婴儿使用学步车是“蹬”,是一种属于脚步的反射动作,和提高走路动作所需的力量和平衡没有关系。
记的当初我孩子学步时,我家人给孩子起了一个外号叫“二包子”,因为孩子头上天天有包,甚至是包上加包。更让一般家长害怕的是,我家比较乱,书多工具多,且任何一个家具都没有包角!其结果,除了一次较玄乎以外,孩子反而自己知道躲避和控制自己步伐。所以,到幼儿阶段,我女儿平衡能力较强,运动测试全班第一。
所以,想真正让孩子学会走路,摔跤是其必然经过的过程。孩子在小的时候,重心低且脂肪多、骨头软,摔跤只要不碰到尖锐的东西,一般都无大碍。孩子发育有自身的规律,比如走路,就需要神经、肌肉发育的成熟,以及视力发育密切相关。没有前面的视觉深度感觉,就不可能有平衡,而不在即将摔倒前学会掌握平衡,未来还是不会走路。
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就算一个家长在睿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交给孩子,孩子也一定会遇到家长没有说过的事情。孩子只有勇敢地去尝试,尽可能去利用以往的经验去趋避一些情况。此时,就算孩子出错,也是其学习的一种方式。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
另外,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这也是孩子必须学习的。如果没有对比,挫折也无所谓是挫折,也很难发现问题所在。这其实和孩子小时候学走路一样,早一点摔跤比未来摔跤要好的多,而且该摔也比在别人保护不摔要好。所以,孩子会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想办法取长补短,毕竟什么方面都强的人还没有出生。
最后,父母要知道,就算孩子满腹经纶,如果没有经过实践操作,也还是赵括一个。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某件事情上,你什么都明白,也知道应该怎么做,可就是实际一做,感觉脑袋中什么都没有学过一样。这就是知识还没有内化的表现,还是别人的间接经验,只有加上自己的感知觉的认知,才能说是掌握了。(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所以,请不要干预孩子走自己的路,请不要害怕孩子在走自己的路时会犯错。孩子犯错,不正是在总结积累教训吗?不也正是在犯错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在以后规避同样的问题吗?
故事我复述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体会?我井中月想,许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体会可能比我还深,而且会有多种的体会。说到儿童教育方面,这个故事也是很有启发的,当我们教育孩子时,有些父母恨不得像这个渔王一样,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对孩子倾囊传授,但恰恰由于过分注重灌输而忽视实践,最后导致效果欠佳。
这里说一个典型的例子:周岁左右的孩子是开始学步的阶段,于是许多家长就给孩子买了学步车。可是,在家长偷懒想法和方便照顾的情况下,没有经过摔跤而学会走路的孩子,虽然学走路的时间相对缩短,但在婴儿后期和幼儿初期,走路反而不稳。道理也简单,婴儿使用学步车是“蹬”,是一种属于脚步的反射动作,和提高走路动作所需的力量和平衡没有关系。
记的当初我孩子学步时,我家人给孩子起了一个外号叫“二包子”,因为孩子头上天天有包,甚至是包上加包。更让一般家长害怕的是,我家比较乱,书多工具多,且任何一个家具都没有包角!其结果,除了一次较玄乎以外,孩子反而自己知道躲避和控制自己步伐。所以,到幼儿阶段,我女儿平衡能力较强,运动测试全班第一。
所以,想真正让孩子学会走路,摔跤是其必然经过的过程。孩子在小的时候,重心低且脂肪多、骨头软,摔跤只要不碰到尖锐的东西,一般都无大碍。孩子发育有自身的规律,比如走路,就需要神经、肌肉发育的成熟,以及视力发育密切相关。没有前面的视觉深度感觉,就不可能有平衡,而不在即将摔倒前学会掌握平衡,未来还是不会走路。
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就算一个家长在睿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交给孩子,孩子也一定会遇到家长没有说过的事情。孩子只有勇敢地去尝试,尽可能去利用以往的经验去趋避一些情况。此时,就算孩子出错,也是其学习的一种方式。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
另外,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这也是孩子必须学习的。如果没有对比,挫折也无所谓是挫折,也很难发现问题所在。这其实和孩子小时候学走路一样,早一点摔跤比未来摔跤要好的多,而且该摔也比在别人保护不摔要好。所以,孩子会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想办法取长补短,毕竟什么方面都强的人还没有出生。
最后,父母要知道,就算孩子满腹经纶,如果没有经过实践操作,也还是赵括一个。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某件事情上,你什么都明白,也知道应该怎么做,可就是实际一做,感觉脑袋中什么都没有学过一样。这就是知识还没有内化的表现,还是别人的间接经验,只有加上自己的感知觉的认知,才能说是掌握了。(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前一篇:教养坏习惯:家里零食随便乱放
后一篇:点评:不能迁就的四个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