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视角自尊心共情倾听犯错误育儿批评 |
分类: 父母教育 |
说明:本文主要讲怎么“艺术”地批评孩子,是《父母问题:我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出错?》的续篇,有一些内容在前面说了,这里就不做赘述。
作为孩子,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一些家长被搞得唉声叹气、焦头烂额、束手无策。在谈之前,井中月先给大家看一个教育大家陶行知的故事,看看他是怎么处理孩子的“错误”的,摘编如下:
有一次陶行知校长,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扔同学,当即制止,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待陶校长赶回校长室时,发现王友已在门口等候,一副准备挨训的样子。
出乎意外,陶校长从口袋掏出一块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讶地接过糖果。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时我阻止你,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迟疑地接过了第二块糖。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扔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还欺负女生。你扔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
听到这里,王友流着后悔的泪水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是我错了,我扔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等王友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这次谈话也该完了吧。”
故事就到这里了,相信陶行知先生的故事,会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如果我们也能像陶行知那样,换了一个角度,注意在批评孩子错误的时候,肯定其优点,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看到其成绩,那孩子会欣然接受的。所以,批评既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信号,更是一门直叩心灵的艺术。
当你面对真正的错误,要注重对批评对象、时机、场合和方式的选择。尽管批评时以“尖刻”面目出现,但不是一种对抗性的行为。如果你的批评,孩子没有听进去,那你是说了也是白说。所以,你要掌握孩子的心理,避免对立情绪出现。下面,井中月总结一下,在批评中应该注意的12种情况:
1.先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推已及人,将心比心;
2.注重场合,爱护孩子的自尊心;
3.要注意语言艺术,切忌简单训斥,而采用平等的姿态和低而有力的声音;
4.不应挖苦讽刺,忌出言刻薄;
5.忌小题大做、扣大帽子,不能故意挑刺;
6.不能尺度不一,心情好的时候就轻描淡写,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严厉;
7.批评孩子时,不能拿别人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
8.不能片面武断,急于指责,要让孩子有解释的机会;
9.如果孩子已经有所认识,就不应再穷追不舍,反而要肯定孩子敢于认错的勇气;
10.不能把偶然的失误,看成是一贯的,对孩子贴标签;
11.只在犯错误的时候进行批评,不秋后算账;
12.善于使用身体语言,有时候一个眼神就可以说明一切;
上面总结的,我想大家基本都可以明白是什么意思,这里就不啰嗦了。需要提醒的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犯些“错误”,这主要是孩子的自控力不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所以,对2岁以内的孩子,不能责罚孩子;5岁前,你可以清晰地指出孩子的错误,批评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调整;12岁前,需要你帮助孩子从错误中获益,学习规则和承担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高明的批评,包含更多的是交流、引导和印证,这也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根本意思。换句话说,批评是为了不批评。你一定要明白,孩子本来就是不如你,你要知道批评的目的是什么,了解批评对孩子的将来,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当孩子犯了错,家长要认为自己也有责任,改掉认为全是孩子不好、不听话的习惯。
所以,当对孩子进行“批评”时,家长要自己从“教育”者的位置上走下来,站到孩子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如果家长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家长的用意。另外,我井中月希望大家能明白最重要的一点,在教育中有一个非常积极的原则,就是“禁于未发”。也就是说,要在孩子真正不良行为发生之前,积极引导孩子避免犯错。
最后,给大家几个“批评”的样例,有些是出于教育大家,有些是出于好老师或好家长。也许,你通过这些例子,能有所新的感悟。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批评”真的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需要有良好的倾听、共情、语言、理解能力,同时,还需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
极品批评案例一:
一个小孩子偷钱买东西吃了,父亲发现了。命令他在冬天的院子里罚站一小时。当父亲看到孩子的哆嗦样子,突然意识到,孩子犯这样的错,根本原因不在他,而是自己平时就没有好好关心、教育过孩子。于是他站到儿子身边说:“孩子,偷钱是你的错,但是把你教育成偷钱的孩子,是我的错。我更应该受惩罚。爸爸罚自己站一个小时,你只要站半个小时。”父亲的认真和惩罚分明,打动了孩子的心。此后,孩子再也没犯过同样的错。
极品批评案例二:
著名教育家孙敬修看见几个孩子在折树苗,便把自己的耳朵凑到树上,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都红了。
极品批评案例三:
学生迟到,老师问:“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还是身体不舒服,能告诉我吗?”学生摇了摇头。老师接着问:“是昨天晚上写作业用时间多,睡觉晚了,所以今天起晚了?”当回答不是后,老师说:“那是路上遇到什么事情,让你必须花时间,结果耽搁了?”学生依然回答不是,老师最后问:“那是?”学生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老师,是我路上贪玩了。”
极品批评案例四:
几个孩子一起玩泥巴,老师拿着水壶,说来排队洗手了。结果几个孩子一窝蜂的跑过来了,都想第一个洗。老师没有训斥孩子,先让他们排队,而是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圈子,伸出小手,让水壶中的水,转圈撒到孩子手上。最后说:“来,孩子们,排队了。”结果孩子依次排好了。
极品批评案例五:
两个孩子满身泥巴的跑进来,妈妈说:“我看见两个小孩,脸上、手上全是泥巴。”孩子互相看了看,去卫生间清洗了。几分钟后,妈妈去卫生间,看了一眼说:“我看见卫生间的墙上都是泥巴。”孩子赶紧拿布去擦。过了一会,孩子让妈妈去看,妈妈看了说:“我看见卫生间的墙已经擦干净了。”孩子笑了,同时马上说:“水槽我们立刻清洗。”(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本人强力推荐我写的《必读育儿知识:关于孩子教育中的父权问题》,这是关于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重要文章,虽然长,但请各位爸爸读一读。
如果来看的朋友们,有什么关于孩子教育方面困惑,欢迎给我留言,我尽可能帮助大家解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