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小孩的物质教育

(2011-02-24 12:51:42)
标签:

父母教育

物质奖励

心理机能

界线

儿童教育

育儿

分类: 父母教育
  我有一个朋友,有一个4岁的女儿,小名叫乐乐。朋友她一直以为要想养好女孩,物质上应该适当一点,让其多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想法是好的,但从目前孩子的表现来看,似乎她对乐乐的教育并不太成功。
  
  通常,乐乐想买某些东西的时候,我朋友(乐乐妈)告诉她,如果她表现好,就可以买给她作为奖励。乐乐看见喜欢的东西就提出要买,我朋友和乐乐爸就会摆原则,除非确实需要、且有用的东西,否则一律不买。时间一长,乐乐也只是看看,不提出要买了。
  
  但有一天,外公带着乐乐出门,结果把小家伙抓住机会,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回家。我朋友通过和孩子谈话,得到这样的结论:“给乐乐讲的原则,在她想来,是因为不了解她,不知道她的真实想法。”我朋友想,如果知道她真的很喜欢那些东西,不会不给她买,所以,认为是乐乐跟父母在沟通上有了障碍。
  
  还有一次,我朋友问乐乐喜欢不喜欢奶奶,她说不喜欢,因为奶奶不给她买糖。上个周末,我朋友答应给她买一个玩具,乐乐爸没同意,这个小家伙就说:“妈妈还好一些。”是否满足她物质上的欲望,成了一个人好不好的判断标准。
  
  通过上面的描述,大家是怎么想的?
  
  在我看来,我朋友做的,有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其关键还是不了解幼儿的心理,总以成人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对儿童的教育,必须已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也就是说,不能把孩子按照成人来看,不能太“超前”了,否则不仅费功夫,而且会造成孩子的厌学、反感。
  
  首先,想让一个4岁的孩子有自律,基本不可能。如果你说你的孩子可以自律,那一定是高压下的结果,孩子由于害怕,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对这个阶段孩子的需求,绝大多数孩子只是想获得自主感。如去超市等地方,允许孩子有自主权利选一件价格适当的东西,充分给孩子选择权。专门给孩子买的东西,最好尽可能征求意见。
  
  让4岁的幼儿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这只是大人自己的想法,建议放弃。但养成良好习惯则是必须开始的,关键是你怎么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希望孩子见到人打招呼,你需要做的就是,见到熟人你先说“你好、早上好”的话。经过一段时间,孩子见到认识的人,都会主动打招呼或者告别。
  
  其次,孩子表现好,不管门槛高低,一般不要采取物质奖励。过多的给予物质,将对孩子未来人格的形成有危害。另外,“真棒”、“非常好”的话,也要少说。属于婴幼儿的孩子,更多的是需要理解和你对他们的爱。假如孩子某事做的好或表现好,正确的说法应该类似这样的话:“我真高兴的看到你做了什么……”、“你肯定喜欢你自己做的……”等。
  
  物质奖励是成人的概念,小孩子是不懂的。3-7岁的孩子,最希望是得到父母的认同,而认同的方式,可以是言语、动作、物质。许多时候,一个大大的拥抱,就能缓解孩子的情绪。所以,奖励是可以不说出来的,做对了,一个会心的微笑和大大的拥抱,孩子自然知道已经得到你的认同和赞赏。
  
  孩子要许多额外的东西,基本上是为了吸引父母的关注,此时就要高度注意了。孩子对物质的需求,不能按照成人的观点来看的。对安全感不足的孩子,要东西实际上是一个信号,是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东西是孩子真的喜欢,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和判断。如果你采取忽视、冷处理的方式,则孩子会变本加厉,等到青春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三,0-7岁的孩子,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表现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如知道A>B,但不知道B<A,所以,这个阶段,尽可能不要和孩子讲道理。3岁左右,家长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给孩子立界线,让其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注意是界线,而不是界限。
  
  界线在家庭中的建立,需要有父权,定下的界线就不要随便更改。而母亲则可以有适当的宽松。孩子有一种本能,如果10次哭闹,只有1-2次不成功,就知道代价极低,值得继续的,孩子会不断挑战家长的底线。对此,父母对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温和而坚持,不能妥协。当然,这个建立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突然变化是有问题的。
  
  第四,对于4-5岁的幼儿,主要属于前道德判断阶段,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道德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所以,让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好坏做出判断,往往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比如问孩子谁最好,孩子所回答的那个人,一定是给孩子最多利益、管理最宽松的那个人。
  
  让幼儿去追求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很不现实的。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确立,是无法谈论精神层面的。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竖立界线是最为重要的。就算孩子表现出一些符合成人道德水平的行为,也是为了讨家长的欢喜,因为他们知道这样违背自己内心意愿的做法,是可以换来家长更多的物质鼓励。
  
  好,回到我朋友的问题上,大家应该也能看出其问题所在了。要说我这个朋友,在家里还算是有界线的,不是孩子的要求就随意答应。只是和老人的沟通不足,加上老人的无原则的爱,使两代人在教育理念的差别被孩子抓住和钻了空子。这不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而是孩子抵御不住花花绿绿的玩具诱惑,这也是孩子的天性表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