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热心辅导孩子背记理解《三字经》
(2011-02-14 13:57:53)
标签:
鼓励辅导孩子学习背记理解应用三字经 |
分类: 退休生活与家庭教育 |
听一些高龄老人讲,在旧社会,他们上学读私塾时,基本的教科书是《三字经》,常写的是毛笔字。因此,对《三字经》的内容及其道理印象都很深,且能潜移默化,终身受益。但是,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在学校接受全新的知识教育,没有涉及《三字经》《弟子规》之类距今遥远但仍不失为有用的教育课文。笔者认为,学校在进行品社课时,可适当穿插此类道德教育,那怕是选学其中几句几段之精华也好。在家庭教育中更要重视它。
“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三字经》涵盖了中国的朝代变革、古代重要典籍,道德、礼仪、生活常识、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是一部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
例如,书中强调小孩子学习重要性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介绍勤奋好问,劳累之余,刻苦学习之晋朝孙敬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晋朝车胤的“如囊萤,如映雪。家中贫,学不辍。”汉代朱买臣、随代李密的“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讲述学会勉励自己学习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免力”等段落,对孩子启蒙教育都是非常经典的。
背读这些段落之后,就能使孩子懂得不努力学习是不应该的,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好好读书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又怎么去做人呢?岂不连小小的动物都不如了吗?,到老了怎么能够有所作为?只有像孙敬那样读至深夜,以绳系发,悬于屋梁,拉醒自己继续学习,像苏秦那样深夜引锥自刺其股,清醒再读,像车胤那样家里没灯,就捉萤火虫照明读书,像孙康那样家里没灯就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像朱买臣那样,家贫,以砍柴为生,每日砍柴,置书林下而读书,像李密那样替人放牛,常骑在牛背上读书……,才能以坚强的毅力读好书,将来也才能有所作为。
孩子们读《三字经》,除上述用意以外,重要的用途还在于让他(她)们懂孝道,晓礼仪,学做人,提升其道德品行。如书中提到的孝道父母长辈的两则典故“香九岁,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述的尊师交友礼节以及做人准则“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长幼序,友与从。”“兄则友,弟则恭”等内容,对孩子都是相当有教益的。
在史学方面,本书从“自羲农,至皇帝”到“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这一段仅用三百多字的叙述,概括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变迁过程,这也是孩子们在后续学习生涯中了解各个国朝世代系统和历史事件始末的好教材。
笔者认为,抓孩子读背理解《三字经》,目的有两个,在近期,主要是进行学习意义、目的以及做人德行方面的启蒙教育,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培养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在远期主要有利于写作,书中的一些事例、道理以及文学、史学方面的知识,也许在短期不太懂,用大不上,对写作暂时还看不出有多大作用,但相信,随着孩子资历阅历的加深,《三字经》固有的蕴意一定会被他(她)们所接受,其中的道理一定会在他(她)的写作中得到应用,学以致用的效果一定会体现在孩子的身上。
读背《三字经》,读容易,背较难,更难的是理解。为此大人应加强辅导,将文言加以白话,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讲深讲透。最好能让孩子听点电视讲座,读点带有注解的辅导书藉。如果孩子不能背诵全文的话,起码要让孩子背记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段落,并能知晓理解其注释内容。
继去年暑假我们抓了孩子收看 钱文忠教授《弟子规》电视讲座后,这次寒假,时间虽短,且逢春节长假,我们又辅导孩子背记理解《三字经》,取得了一定效果。正在读预初一年级的大孙子所在学校,寒假里也给学生布置了背读学习《三字经》的任务,现在他基本能背出全文,也开始在写作文中应用一点《三字经》段落了。
到底有没有必要,大家不妨也可以试一试!
父母为主带教
孙子录取名牌初中学校的三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