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太子和他的贞烈妻子、猥琐岳父
太子身陷囹圄,命运就此定格,他恨贾南风、恨那壶酒、恨那盘枣,但在他恨的森林里一定有一株参天巨木的名字叫王衍。
对,他老丈人王衍,自誉子贡、世人羡称为“一世龙门”、实则“信口雌黄”的王衍。
太子事发之后,他给妻子写信,动员她救自己、并给时任尚书的王衍带去言辞恳切的求救信,然而王衍不但没有拯救女婿的打算,反而把信藏起来,上表请求女儿王惠风跟已沦为阶下囚司马遹离婚,本来二人间感情还蛮深厚,而且王氏也做好了跟夫君共赴金墉城的打算,王衍却硬生生拆散这对夫妻,这等于给落难的太子雪上加霜霜上覆冰。王惠风没办法只能含泪跟夫君告别,回家的路上悲伤哭泣的声音连听见的路人都为之动容。
王衍虽长相俊秀仪表不凡,但他拥有一个猥琐的心。
王衍落井下石,不仁不义,他女儿王惠风却忠贞重情,后来,匈奴刘渊养子刘曜攻下洛阳城,俘获王惠风,并将她赏赐给部将乔属,乔属刚进屋,王惠风突然站起身,拔剑厉声说道:我是太尉的女儿,又是皇太子妃,就是死也不会被你们这些胡贼侮辱,结果王惠风被杀!
比她老爹有血性的多!
太子被废后,谢玖很快被杀。次年正月,失去母亲、妻子、太子身份、连幕僚都不允许送行的司马遹,在刺骨的寒风中被押送至金墉城。
此时的贾南风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并紧锣密鼓的筹备将外甥扶上太子的宝座。
三月,天上下起血雨、妖星突然出现在南方,这不是祥兆!
张华的小儿子劝说张华赶紧辞去职位退身避祸,然而,想得以善终却又在漩涡中留恋权位的张华说:一切都有天数,天数不可猜度,先静观其变吧。
贾南风和张华都不曾料想,他们春风得意、处之泰然的下一程便是毁灭的深渊。
太子被废掉,他的幕僚司马雅、许超等人谋划着废掉贾南风重新迎回主子,但是他们力量有限,必须拉人入伙共图大计,思来想去他们选择了手握重兵的司马懿第九子赵王司马伦。
司马伦是怎样一个人呢,史载“伦素庸下,无智策”、“伦无学、不知书”,司马伦虽是个菜鸟,但是他手下却有一只大鸟——孙秀!
孙秀(非东吴投奔西晋的孙秀)又是怎样一个人呢?简言之:狡诈诡计、睚眦必报!
大鸟不一定是好鸟!
孙秀是司马伦深为信任的特级顾问,代行司马伦头脑的职责。
司马雅、许超跟孙秀说:皇后为非作歹,她跟贾谧同流合污陷害太子,天下人无不义愤,现在大臣们都再商量着要废黜皇后,您是皇后身边的人,而且赵王也一直支持贾后,大臣们一旦举事,势必会牵连到您跟赵王头上,既然如此何不跟我们一起废掉皇后以保全自身呢?
孙秀的智商比这俩人要高的多,边听二人的游说,他边飞速开动大脑并很快形成一个更为长远的计划,当然这一计划并不是为了重新扶太子归位。
孙秀说:二位说的很好啊,非常感谢你们的提醒,我很赞同你们的提议,我会立即禀报赵王。
在即将行动前夕,孙秀跟司马伦说:太子虽然聪明,但是他刚愎勇猛,假如事情成功,太子重新回到东宫,想必一定会乘机报复贾后和她的亲信们,而您又一直是贾后这边的人,即便您今天为他立下大功,太子也将很难感激和宽容您,他完全可以找借口将您杀掉。
赵王说: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那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办呢?
孙秀说:不出意外的话,贾后将很快将太子除掉,到那时候,您作为皇室可以打着为太子报仇这一名正言顺得人心的旗号除掉贾后,那样您不但免除祸患,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满足您的个人愿望,您懂的······
孙秀朝司马伦神秘的一笑。
“进一步的愿望?”
司马伦沉思片刻后,眼睛放光,看看孙秀,强压住心里的兴奋说道:嗯,我懂!
照孙秀的计划,下一幕剧应该是太子被杀,而且必须是贾南风动手!
很快宫中无端有人在不断议论说有人在图谋废黜贾后,要重新迎回太子,贾南风派往民间的耳目也很快将这一消息传达上来,她很害怕。
三月二十二日这天,贾后让她的情人御医程局配置好毒药,让太监孙虑给太子送去。
此行遇到一点小小的麻烦,太子被废后知道贾南风很难放过他,便时时处处小心,连厨子做饭也必须亲自监督,则否则宁肯饿肚子也不吃,孙虑来到后如此这般的跟负责看守太子的刘振说了一通,很快刘振把司马遹关进小黑屋,将他饿起来,不几天后将食物给他送进来,太子警惕,拒不进食。
孙虑急了,你不死我没法儿回去交差啊,索性来蛮的,掰嘴硬灌,但太子嘴硬的很,折腾半天无果,孙虑更急了,索性拿捣药的木杵狠劲朝他脑袋砸去:让你不死、让你不死······
在凄惨的求救声中,太子终于死了!十年二十三岁!
太子下葬的那天,雷声大作,狂风骤起,罩在棺材上的帏盖被撕裂!
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9)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