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势如破竹,战事进展几近完美。
遗憾的是老将军因贪功留下笑柄。
吴将孙歆派兵攻击王濬,兵败后带兵回城,不想,在回城的路上却被早已埋伏在路上的杜预部将周旨尾随,这还不算完,周旨的一伙儿人还悄悄跟孙歆的队伍入城,结果孙歆在自家营内被活捉。孙歆随后被杜预押送至朝廷,因为信息不灵通,打了胜仗的王濬确对此并不知情,谎报自己已割下孙歆的项上人头。结果自摆乌龙,成为一时笑柄。
2月17日、杜预攻取江陵,所到之处,吴军莫不闻风丧胆,很多州郡摄于其威势,大军尚未抵达便送上印绶举城投降,同日胡奋攻克江安。
次日,基于已经取得的战果,武帝将部署做了调整:命王濬都督益、梁诸军东下,拿下巴丘(今湖南岳阳)后,与胡奋、王戎会师攻打夏口、武昌,然后顺江而下直捣秣陵(建业),同时又命杜预南下,并分兵1万人给王濬,7000给唐彬;命胡奋攻克夏口后分兵7000人给王濬;王戎平定武昌后分兵6000人给唐彬,以加强顺流直下的兵力。
王濬自出兵后,兵不血刃、所向披靡。王濬依照晋武帝之命,继续顺江而下。王戎亲自督大军临江,吴蕲春(今湖北蕲春西南)、邾(今湖北黄冈西北)二城投降。王戎会同王濬攻克武昌,江夏(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城)太守率领武昌诸军投降。
长江上游的作战基本结束。
下一个目标——都城建业!
王濬领兵从武昌顺长江向建业进逼,孙皓派遣游击将军张象顺领水军拒敌,然而,张象的部下看到遮天蔽日的晋军旌旗便吓破了胆,纷纷就地投降,王濬将之收编,这下晋军声势更大了气势更猛了!
回过头来再看一下王浑一路的进展。
先后拿下寻阳(今江西九江市西)、濑乡,俘虏吴将周兴、陈伐和朱明之后,南下的声势甚为浩大。孙皓命丞相张悌、大将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等率军三万准备渡江迎敌。
此时吴军内部就应该渡江作战还是就地迎敌产生了分歧。
以沈莹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战略思想为:上游的防线已经被王濬被冲破,而且一些大将已经阵亡,剩下的年轻将领难当大任,晋军的水师迟早会攻打此地,我们应该就地聚集所有力量等候他们,然后拼力与之一战,如果有幸能取胜那么长江以北的地区就能太平,如果不幸战败,那么一切就都晚了。
客观来讲沈莹的的策略是在敌我力量气势等个方便都比较悬殊的前提下相对比较务实的战略,而且这样也可以有较多时间修整补给,使得有限的战斗力能发挥到最大。
面对势如破竹正被接连的胜利鼓舞的血脉喷张的晋水军来讲,即便如此胜算也不大。
丞相张悌则表示:吴国将要灭亡,这是不论聪明人还是傻子都知道的事情,我担心从蜀地来的兵一到此地我军便会被其阵势给下得惊慌失措就再也难整肃起来,反正大局已定,不如趁现在渡江,这样尚且还能与晋军决一死战,即便败亡我们也一切为国而死,无可遗憾,假如取胜,敌军便会奔逃,这样以来我军气势便会大增,然后乘胜追击那样定能破敌!如果依了你得计策,我们恐怕连决一死战的机会都没有,自然也就谈不上为国捐躯,这岂不是耻辱!
张悌的战略比沈莹要悲壮的多,反正大局已定,是不战而亡还是战死沙场在他看来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结果已知的时候形式就显得重要起来,张悌将此役视作一个仪式,向主子表忠贞的仪式!
好一条血腥的汉子!
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9)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