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善良的同情心

标签:
早期教育育儿成才培养人才教育孩子家长素质神童兴趣习惯智力智商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培养孩子善良的同情心
李晓东
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使人们更多的产生了自私、自利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家长虽然给了孩子更多、更好的物质享受,但受其言传身教的影响,也潜意思地给孩子传递了为了自己而不关心他人的人生哲学。
比如,在孩子得到别人的给予时,常常会表现出那种愉快和幸福。反之,当别人想求得帮助、或者需要他主动给予别人帮助时,常常会表现得心口不一,舍不得付出,甚至把奉献看作是痛苦的割舍……如此恶性循环,孩子心灵中原本具有的善良和同情心就会越来越少,而脑子里只剩下索取和得到的概念。
作为家长,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很出色,而同情心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呢?
一是从幼儿时期就培养
同情心作为一个人良好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具有的,因此,从幼儿时期就应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他还认为:“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如果童年蹉跎,那么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他的话告诉我们两点:一是人们一切良好的思想行为无不产生于良好的情感,因此,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是做人教育的基础;二是幼儿时期是进行良好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情感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幼儿教师可以联系孩子身边的一些小事,在孩子中开展讲故事、唱儿歌、做好事、小讨论……等活动,让孩子充分地参与有关同情心教育的活动并体验其中的感受。比如在《小朋友哭了,怎么办?》的专题活动中,启发引导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还可利用情景讲述或《老奶奶跌倒了》、《给爷爷让座》等小品表演的形式,让孩子设身处地表达自己的同情心,学会关心与帮助他人。
二是尊重孩子自觉产生的同情心
如孩子在看电视时,看见以强凌弱的坏人欺负好人时,往往会对弱者予以同情,甚至会为弱者流泪。有些家长看到这种现象,非但不赞同孩子的同情心,反倒责骂孩子:“男儿有泪不轻弹,你真是没出息!”如果家长这样不加分析地随意指责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同情弱者是没出息的行为。由此,孩子的思维就会变得自私、冷漠和麻木。
三是家长要做好表率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极大地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家长的身体力行,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家长更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家长应有意识地把自己同情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譬如,遇到地震以及洪涝灾害发生时,主动捐款;在“希望工程”或鳏寡老人面前,积极献爱心;得知亲友或同事患病了,带孩子一起去看望慰问;亲朋好友有了困难,主动去帮助解决;看见老人、孩子跌倒了,马上去扶起;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让座……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感觉到人活着不能只顾自己,还要关心别人。尤其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不求回报。这种耳濡目染的做法,会比教育孩子“做人要有同情心”的大道理效果好多了。
四是家长要爱憎分明
家长处理任何事情,都应当主持公道。特别是当子女在场的时候,如果遇见坏人坏事,要敢于伸张正义,这对孩子长大后有无同情心的影响是很大的。很难设想,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立场、爱憎不分明,甚至缺少同情心的家长,能够培养出具有同情心的孩子。
一些家长由于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当自己年经大了,甚至疾病缠身需要照顾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当初教育孩子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