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的智力开发与文化技艺培养
(2008-09-20 15:18:48)
标签:
最美丽的观众幼儿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教育杂谈望子成龙勤奋刻苦人生理想奋斗育儿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浅谈儿童的智力开发与文化技艺培养
中耀
父母教育孩子,一般都是从学认字和教数数开始的。有的家庭则选择琴棋书画、体育、舞蹈、声乐、表演……等文化技艺教孩子(泛称文化技艺教育)。确实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文化技艺教育注意得过多,而对孩子的全面智力开发有所忽视。针对这种现象,有教育者提出:要注意培养、开发儿童的智力,而不能单纯去学习文化技艺……这种意见没有错,因为一个儿童的智力如果不好,他们的文化技艺也就不可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当然,智力开发也不能代替文化技艺的学习,两者的关系必须摆好。做学问的都有个专与博的问题,对孩子的教育同样存在。优秀的儿童不仅智力必须得到很好的开发,而且也应有很好的文化技艺(甚至可以通过一定的文化技艺表现孩子的智力)。如果仅仅把智力开发强调到极高的地位,贬低具体的文化技艺学习,也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然而,这种观点不仅一般家长身上有,甚至某些教育专家也有。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一谈,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很多家庭如何培育孩子。
我曾经遇到一对知识分子夫妇,本来他们对孩子进行了早期的文化技艺教育,孩子学习的很好,甚至有“超常”的表现。可后来因为见到了一位教育专家,极力说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对的,应当多方面去提高孩子的智力……于是,这对夫妇也就放弃了对孩子正在进行的文化技艺的教育,而期望孩子能在托儿所阿姨的教养下,在家庭和社会的生活中去提高智力……结果,这个孩子原有的较好的文化技艺表现逐渐丧失,而和一般的孩子相差不多了。
这个孩子的智力也许是不错的,但是并没什么特殊才能的表现。但是,如果一个儿童的智力不能结合文化技艺表现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智力呢?我想,常此下去很可能是“小时聪明,大必了了”。
许多伟大的数学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他们的智力是高超的。但是,他们首先具有高超的专业知识,他们的智力高超主要表现在他们专业学识的高超上,而不存在单纯的不懂专业的“智识巨人”。他们的智力也多是从大量的专业学识和实践中培育发展起来的,从他们身上也能使我们悟出一些教育孩子的道理吧!
河北省故城县有个叫王奇飞的孩子,两岁半学认字。三岁时已经认字一千多,三岁零四个月上一年级。他与七、八岁的孩子一起学,成绩总是占先。因为智力好,课本东西不够学,还另学了唐诗,外语等。在当地被成为“神童”他的智力不但没有因为学文化的降低、出偏差,相反,他因为学了文化,智力远高于一般儿童。
他一小因母亲奶水不足,曾寄托在奶母家抚养。刚好奶母家也有一个比他大四岁的小孩——小华。两个孩子的生长环境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两个孩子一小的智力也是相同的。后来,小飞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对小飞进行了早期教育的文化学习,小飞因此成了“神童”。而小华直到七周岁才上一年级,因为学前没有受到早期教育,所以学习成绩很差。头一年留了级,转年重新上学,虽然情况好些,还是落后生。与小飞一相比,二人的差距就不止三年了(随着时间,两个孩子的学习差距还会加大)。这与王奇飞接受早期教育学了文化有关,如果他不是学文化,而只是提高“智力”那会是怎样一种结果呢?
这个例子能深刻的说明:孩子一小要以学习文化技艺具体内容去进行智力开发,而不能离开文化技艺的学习单纯去培养智力。
唐朝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固然与他们一小受过早期教育有关。但是更主要的是他们一小生活在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与从小就学习了诗歌有关。如果他们只是一般的学习文化,一般的提高智力,他们也就不可能在诗歌创作上,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高峰。
从历史上看,凡是在文化技艺的某一领域取得突出巨大成就的人物,大体不外三个原因:一是对本专业学的早,早学会有更好的悟性;二是在本行业中干得久,干得久会积有更多的经验教训;三是执着热爱自己的专业,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一个人不断地孜孜以求,不断地精益求精,一定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文化技艺的早期入门学习是一个重要条件,观察那些在体育、舞蹈、杂技、器乐、声乐等技艺中表现出优异才能的大师,多是接受了早期教育学习并积累了专业技艺的结果。
唯其“早”和“多”孩子才会表现出高超的技艺,如果取消或削减这些孩子的文化技艺学习,那结果会是不言自明的。所以,我们也许可以说:应当提倡孩子的智力培养,但不应削弱和降低对孩子进行文化技艺的学习,这中间的辨证关系也许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欢迎浏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