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校园教育杂谈感悟学生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王奇飞成长提供的思索
中耀
下面,我们想就早慧儿童和他身边环境相似、而发展结果不同的几个孩子的成长情况做以比较,从而探索优秀儿童成长的奥秘。
王奇飞,河北省衡水地区故城县建国乡霍庄村人。1976年3月7日生,1981年3月刚满五周岁,已是二年级学生了。
小奇飞的爸爸王桂华是故城县建国乡卫生分院的医生,妈妈刘传菊是建国乡祖庄学校的教师。
小奇飞生下来二十多天,因为妈妈没奶,就和他的姐姐、哥哥小时候一样,也把他送到奶妈家喂养。奇飞的奶妈家姓徐,徐妈没文化,但为人很好。徐妈的孩子小华四周岁,丈夫徐庆禄在衡水地区机井队工作,经常不回家,家中只有徐妈领小奇飞和小华两个孩子。
小奇飞在奶妈家生活了两年零四个月,因小奇飞恋奶不吃饭,瘦的是皮包骨,体重只有十八斤,爸爸、妈妈决定把小飞提前接回家。
小奇飞虽然瘦,但一岁时己会走、会说话了,邻居很多人都夸他,也都喜欢他。
小奇飞两岁半时,姐姐和哥哥念墙上的《人民日报》,第二天他也认识了这几个字,这让妈妈又惊又喜。根据对前两个孩子的教育体会,她觉得对孩子早期教育很重要。于是就开始教他数数、《看图识字》、识《国际歌》词和大楷本上的字。小奇飞记忆力极好,教一遍就会,再教第二遍时他会说:“不用教啦!我自己会嘛!”
小奇飞三岁时能识一千多个字了,三岁零四个月时,妈妈带他上了一年级。和八九岁的孩子一起学,他竟经常名列前茅。
课本的内容不够学,爸爸、妈妈就教他课外的东西:背唐诗、背中药汤头歌诀、学英语国际音标和英语单词(140多个)……
这么小的孩子,会这么多的知识,他很快在家乡一带出了名,有人称他小“神童”。《衡水日报》记者写了一篇题为“普通而特殊的孩子”的通讯;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写了一篇题为“故城县四岁男孩读完小学一年课程”的通讯;《河北日报》选登了一篇题为“聪慧的小奇飞”的文章;中央电视台也曾采播过他。
小奇飞是怎么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呢?如果说小奇飞的聪明是天赋和遗传的,那么,他的姐姐和哥哥也和他一样是“神童”吗?
让我们来全面的了解一下:
奇飞的姐姐王素景(当年十七岁),小时侯也是因为妈妈没奶,把她送到姓宋的奶妈家抚养。宋妈家有三个孩子,生活比较困难,靠宋妈织布维持生活,宋妈家务操劳,没有时间过多的照顾和教育孩子,在小素景一周岁时,父亲把她接回家了。
当时家里除了爸爸、妈妈外,还有爷爷、奶奶、两个叔叔、三个姑姑。全家只有她一个孩子,所以都很疼爱她。小素景很聪明,会说话,不骂人,邻居都夸她懂事,但没人教她。她是满六周岁才上学的,上学后感到学习很吃力,学习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后来当了工人。看素景的外貌、身体各方面和小奇飞都差不多,可就是脑筋笨。另一个原因是那个时期社会对文化不重视,有“读书无用论”家里也没人过问她的学习。再一个原因是又生了奇飞的哥哥,有些家务活就落在姐姐身上,自然更影响她的学习了。
奇飞的哥哥王鹏飞,也是由奶妈带到一周岁半才接回家的。鹏飞的奶妈家姓商,商妈和婆母、丈夫孩子四口人生活。商妈没有文化,但为人忠厚老实,对孩子十分疼爱。也是由于商妈的奶水不够吃,家里把鹏飞接了回来。
当时奇飞的父母己单独成家另过,因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了,妈妈不能去教课,就在家带鹏飞。妈妈常常给鹏飞讲故事,鹏飞听上了瘾,总叫大人讲故事,只要一讲故事,他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并且还刨根问底的。妈妈也就编编凑凑的讲给他听。鹏飞爱动、不爱哭、爱骂人,但比较聪明。可是因为学龄前没有学习过,所以学习成绩不太好。到三年级时学习成绩才上来,到四、五年级时常考第一名,考中学时,数学第一名,总分第二名,后来有些松劲情绪,成绩有所下降,经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又撵了上来。
那么小奇飞奶妈的儿子小华情况是怎样的呢?
徐妈家原是一大家人住在一起的,有爷爷(当年48岁)、奶奶(45岁),还有三个叔叔、一个姑姑。妈妈下地干活,小华就由奶奶带着,全家就这么一个男孩,大家都很喜欢他,轮着抱他。每逢有集,都有人带他去,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说一不二。
小华和小奇飞一样懂事、招人喜欢。但小华没受过早期教育,还有些娇惯,所以有些任性、顽皮。他七周岁上学,学习成绩特差,字没学会几个,十个阿拉伯字母也没学会,结果留了级。
小奇飞妈妈有时带小飞到他家去串门,因为小飞又能念书,又会算术,徐妈就说:“你看弟弟学的多好,人家比你小一半呢,可你啥都不会,让弟弟教教你吧……”
后来小华长大些,学习才慢慢有些进步了。
通过以上四个孩子的情况会让我们看到:
姐姐素景和小奇飞是一月母所生,禀赋应更相近,可是前者没有受过早期教育,又有家务缠身,学习成绩自然就差了。这就证明了遗传和天赋等因素都不是人才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鹏飞、素景和小华小的情况大体相同,学龄前都没学习过,但为什么鹏飞的成绩后来比较好呢?这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没受过早期教育的孩子,如果后天努力学习也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还有鹏飞一小听妈妈讲了好多故事,这也是一种早期教育,对提高他的智力也起了一定作用。
小华所以学习差,主要差在他家缺少文化氛围,家长没能对他积极进行早期教育,特别是家人对他的娇惯、放任,对他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现在我们看这几个孩子,一小都是在周围许多人喜爱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幼教理论认为:在孩子大脑的发育期,外界的良性刺激越多,大脑的发育就越好,智能就越高,这些孩子的智力发展,一开始都是不错的,可是最终结果几个孩子表现的是那么不同。
如果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否早期教育问题,那就太生硬和太武断。但是认真想来,他们的差别又确实和早期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至少这是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联系更多早慧儿童成长的情况看,王奇飞所以比他姐姐哥哥学得更好,还不得不说确实是因为她受过早期教育。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因接受早期教育情况不同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是命运的差别),当然还要联系到家庭和国家哪怕是很小的问题,但无论从哪方面说也是绝不可以马虎对待的,王奇飞和他身边几个孩子的成长、发展,很值得家长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