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分考生为何被新加坡当作香饽饽
(2008-07-13 18:38:17)
标签:
杂谈张孟苏低分女生 |
(新浪首页圈子栏目、博客首页观点栏目、文化博客深度栏目推荐)
话说湖北考生张孟苏今年高考只考了445分(文科),按这个成绩在国内只能读个独立学院。高考结束后,张孟苏到武大参加一场招生咨询会,偶遇暴雨,赶到时招生人员已在撤展了。那时,西南大学的一位女老师在拆雨篷,因个子矮够不着,显得十分吃力。张孟苏见状忙过去帮忙。意外发生了。因为她好意帮助女老师拆雨蓬,被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招考老师看到了。于是乎,好事来了。新加坡老师主动约她去酒店面谈,最终因张孟苏优秀的综合素质,被录取为新加坡理工学院学生,并给她4年共20万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
天方夜谭啊!这名已经几乎被国内高校拒之门外的低分考生,居然上了新加坡的高等院校,而且还拿到了二十万元的全额奖学金。不会是新加坡老师发什么神经吧,不会是他们是什么亲戚有猫腻吧。当然不是,小人之心万万不可度君子之腹啊!人家张孟苏能够上新加坡理工学院,完全凭的是个人的实力。据说,这位高考没考出高分的张孟苏,居然得过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奖,英语口语达到了三级……
这就怪了。为何咱们公认的低分考生,在新加坡老师眼里倒成了香饽饽了呢?这个问题值得沉思。
前些日子,听同事讲了这么一件事。他的一个亲戚今年高考,报的是绘画专业。专业课已经通过了相关院校的测试,成绩完全没有问题。但文化课的考试却出了大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英语没能达到规定的七十分。于是名落孙山。这样的事,让人感到很遗憾,甚至很愤慨。学绘画的,干嘛英语非要达到七十分呢?难道学绘画,与国外有相当频繁的交流?非也。估计他们一辈子也不见得能出一次国,不见得一辈子能看一篇国外的报刊杂志。但为什么要这么规定?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就是这么规定的,谁也更改不了。
这就是目前中国的教育理念和体制。所谓的人才标准,完全是由一帮所谓的专家凭着自己的臆想刻制出的一套模子。人们要想自己成为所谓的人才,必须根据模子的形状修理自己的身子。如果这个模子要求人才必须学英语,那么不管英语是否真正有用,都必须用心地、花费巨大精力地去学。本来可以花十分的精力在文学上并有所建树,现在却要匀出七分的气力用在化学、物理上,搞得哪个也学不好,哪个也学不精。因为,你不按这个模子的要求学,对不起,你就永远别想钻进这个模子,永远成不了人才。以前听说过削足适履,现在变成了削身适模,真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也!
张孟苏就是被这个模子拒之门外的人。因为她不管别的技能掌握得再好,各方面表现得再优秀,但由于不符合模子的要求,也只能被认为差生,被认为不是人才之材。而她碰到的那位新加坡老师,肯定不是应试教育模子的制造者。在这位老师的眼里,人才是有多重标准的。他懂得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就是选拔优秀的学生,决不能凭一次高考的分数。
这就好比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道义、有善心,不能凭他为汶川地震灾区捐了多少钱一样。国难当头,捐款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一个人平时经常助人为乐,经常奉献爱心,哪怕他在为地震灾区只捐了十块钱,他照样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相反,有的人一捐就是几千上万,不能说他们做得不够好,但能凭借这一次的行为,就认定他比其他捐得少的人品德高尚吗?不能。但虽然不能,我们还是会把目光聚集在他们身上,而似乎忘记了那些平时表现突出的爱心人士。在这一点上,与我们的高考是何等的相似。
我们不能因为新加坡录取了张孟苏就说新加坡的教育体制就多好,也不能因为张孟苏被新加坡理工学院录取了就说她有多么多么了不起。但从这件事上,起码可以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人才标准,反思我们的选拔机制。我们不能说,那些被高考选上的学子不是人才,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那些没有被高考选上的学子也未必不是人才。因为选一批人才而埋没了另一批人才,这公平吗,合理吗?
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并不是要取消考试。考试不是恶魔,真正的恶魔是错误的评价和选拔标准。我们要改革,关键一点就是要打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神话,摒弃主科、副科的概念,让每一门课都能在为学生成长的丰富营养。只有通过全面均衡的教育,才能真正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趋势,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才能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摒弃主副科的概念,不是说教育没有侧重,而是不要人为地把所谓由教育部门定好的主副科强加于学生身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定位他的主副科。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人力资源开发好,才能不再发生像张孟苏这样的事。
新加坡高调录取张孟苏,好比我们扔掉的石头,他们却当玉捡走了并卖了好价钱。这比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还感到羞耻。
最新博文:酒场上如何巧妙解决烦人的醉酒问题
新浪首页刊发文章链接:
一道搞死人的小学语文考题 酒场上最易醉酒的5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