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文物不能依靠“塔坚强” - 中国青年网
标签:
山西塔坚强拯救古建 |
分类: 媒体报道 |

从报道的组图中看,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塔着实让人既震惊又揪心,震惊的是这座看似没有任何“科技含量”的普通砖塔,何以能够幸存百年以上,而且在全部黄土基础都“四处溃散”岁月中,唯有古塔依然可以保持“金鸡独立”而未倒塌。揪心的是其摇摇欲坠的状态,似乎一股风就能将其彻底毁灭,更折射选出当地政府对文物保护的极端麻木。
其实,在我们不少地方政府的眼里,对某些文物是否“保护”,且“保护”的热情与投入多少,取决于该文物能给地方政府带来多少现实利益,保护通常都是围绕“市场开发”来转,只要与历史名人扯上关系,没有文物、遗迹甚至可以现造来“开发保护”,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市场价值,无论历史文物建筑有多少研究价值,却不能通过开发来实现市场价值,非但不予保护任其自生自灭,一旦需要还可以毫无顾忌的拆除以腾出地皮,这样的例子经媒体报道的以不胜枚举。可想而知,古塔之所以能够成为“塔坚强”,是因为其没有旅游开发价值,不能给当地政府带来利益,当地政府自然不愿意倒赔钱去保护。现在当地有关部门正在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并准备着手进行围栏保护,更不难想到,也是看到古塔“太坚强”并由此引发媒体关注,“准备着手保护”恐怕也是迫于舆论压力的不得已而为之吧。
显然,很多历史文物建筑尤其是古塔楼,不可能都如祁县这座清代古塔般“坚强”,相反,经过百年甚至千年雨雪风霜,他们都已经“虚弱不堪”,特别期待后续子孙能给他们以妥善保护,古塔的每一块砖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古塔等古文物建筑更凝聚着我们祖先聪慧的才智和对子孙后代的盈盈祝福,从法律角度解读,疏于保护是一种失职渎职,更是对历史的忘却与背叛。而从道德感情的范畴来解读这种疏于和毁坏建筑文物的行为,则更是“罄竹难书”,甚至可以用数典忘祖来形容,而一个残酷却又是不争事实恰恰是这种现象越来越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再加上我们一些地方政府的保护不力,历史文物建筑幸存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保护传承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些文物建筑遗产,往小处说,是衡量我们每一个人对祖先的态度和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认知。往大处说,无条件的保护历史文物建筑,考验的是我们政府的历史责任和民族的良心。笔者相信,每一位看到“塔坚强”的华夏儿女,在啧啧称奇中都应当感到一丝羞愧,而羞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尽自己一份爱惜和保护古文物建筑的义务与责任,再不能让每一座文物建筑有这样的“坚强”,依靠“塔坚强”来“保护”历史文物,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感到汗颜才是。(朱永华)
原文链接:
http://pinglun.youth.cn/wztt/201407/t20140730_5573971.htm
-------------------------------------------------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基金”致力于乡村古建的抢救和古建文化的推广,用我们共同的行动挽救文明余脉,期待您的支持!
基金会银行账号
户名: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开户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竹支行;
账号:0120014210001348(请务必注明捐给“拯救古建”)
邮局捐款
单位名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地
邮
官方微博:@拯救古建
微信订阅号:拯救古建
志愿者QQ群:115112549
邮箱:mujiegou2013@163.com
--------------------------------------------
抢救山西古建:
《大木殇》全集导引 >>>
《大木殇》跟踪回访汇总 >>>
随手拍救古建--推荐目标汇总 >>>
抢救山西古建筑我只相信眼见为实 >>>
十四次探访长子布村玉皇庙 >>>
断代分析:
榆次西见子宣承院之宋代建筑推断 >>>
高平张福民居-山西元代民居新发现 >>>
普及知识:
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新考(八座) >>>
早期木结构古建筑扫盲图 >>>
古建筑摄影技巧分享 >>>
唐代古建筑檐角上翘解析 >>>
龙没生“龟儿子”--为赑屃正名 >>>
访古之旅:
访古七年 >>>
访古行程汇总 >>>
寻访古塔总目 >>>
访古留影 >>>
媒体报道:
荒野丹青-新民晚报 >>>
古建爱好者走2497公里访古 呼吁文物保护得回应--中国新闻社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