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2014-02-24 10:28:53)
标签:

拯救木结构

山西

古建筑

大木殇

文化

分类: 抢救山西古建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基金”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与“免费午餐”创办人邓飞、民间文保人士唐大华等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共同发起,将致力于乡村古建的抢救和古建文化的推广,这个项目将从山西起步,逐步面向全国,为什么选择从山西起步呢?这篇文章将从山西古建的生存现状、政府部门的修缮力度、乡村自身的维护能力以及山西地方政府的态度等几方面做出说明。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一、山西乡村古建的生存现状

 

    山西古建的生存现状,先从三个数字开始说:一个是“四分之三”,一个“2.8万”,一个“73%”。

 

    学术界一直有一个粗略的统计,元及以前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山西占全国的四分之三,把这个数字倒过来看,那就是山西一省的存量是另外三十个省总和的三倍,有这么大的比例因为山西以外的省份存量已经很少了,还有不少省份是零。山西保存下来了从唐至清完整的建筑体系,全国唯此一省,非常珍贵。

 

    第二个数字是“2.8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山西有古建筑2.8万处,数量很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单位是“处”,一座庙算一处,小则一进院,多则三、四进院,房屋众多,由于民国以后就不待见古庙宇了,鲜有增建,大部分庙里最年轻的房子也是清代的,都是文物,如果拆分成单体建筑的话后面加个零也不止。

 

    第三个数字是“73%”,2013年4月,山西省文物局一份官方新闻稿中承认现存古建“73%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结合前面巨大的存量,失修古建数量巨大。


    “四分之三”说明山西是古建筑体系最后的绿洲,非常珍贵;“2.8万”说明山西古建存量丰富,“73%”说明巨大的存量下情况危急。

 

    我这两年十五次前往山西寻访古建筑,共实地考察古建四百余处,见到严重失修的就有二百余处,我去的大部分是市保以上文物等级较高的古建筑,状况尚且如此,乡村古建情况更糟。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二、山西地方政府的修缮力度

 

    前面说道山西文物部门的官方数据是“73%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那状况较好的不足27%中有多少是政府部门投入的呢?根据我的寻访所见,大部分得到修缮的古建筑是民间自行集资完成的,还有一部分是国家南部工程修缮的,真正山西基层政府投入的并不多。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一篇新华社对山西省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许高哲先生的采访,记者问:“现在维修的古建能占到全部总量的多少”?许先生回答:“现在只能说占到全部的,大概就是二百分之一”。这个二百分之一还是山西若干年来积累下的成果。

 

    投入不足和山西的地方财力有关,山西一百多个县,我去过半数以上,我不知道这些地方的GDP数据,但看县城的城市建设,还不如东部沿海地区的乡镇,可知经济状况并不理想。2012年到长治,听说有几个县的政府部门工资打折开,这样的地方财力,难以支持维护众多的古建筑。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山西古建大量失修,也不能完全埋怨政府部门工作不利,巨大的存量遇上薄弱的地方经济,谁也难以搞好。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三、乡村自身的维护能力

 

    山西的乡村古建自诞生之日起,就是靠民间创建与维护,延续数百年并无官方参与,过去土地私有,乡绅还乡,也带来了对文化的热情,从历代碑刻中可以看出乡绅一直是维护庙宇的主要力量,但是近几十年来乡绅阶层消失,农村资金、人才持续向城市流动,乡村越来越贫弱,虽然古庙的数量已不如原来的十分之一,仍无力靠自身的力量维护。

 

    过去乡村输出人才,回笼资本,使得偏僻山村也能建起辉煌的庙宇,比如著名的乔家大院,乔家富可敌国,但是没有把家安在省城,也没安在县城,而是安在了离县城还有十几公里的乔家堡村,因为那是他们的老家,他们的土地在那里。

 

    现在乡村人才、资金双流失,尤其是偏远山区更严重,不少地方农村连年轻的劳动者都难寻,靠乡村自身的力量维护古建安全显然是越来越不可能。

 

    我在山西见过不少完全塌毁的古建筑,塌毁后大木构件就地腐烂,也没有人拖回家去,不少古庙荒芜了,但从来没见过当地人主动破坏的,说明老乡对古庙心存敬畏,访古中遇到不少老乡,对古庙损毁无比惋惜,不少村子的村干部也热切盼望能有人支援村子把庙修起来,民间期望修缮古庙的热情非常高。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四、抢救古建筑的必要性

 

    抢救古建筑的意义我就不多说了,相信朋友们都明白,可能会有朋友有疑问,山西那么多古建筑,都有抢救的必要吗?是的,都有!

 

    我们常听到一个词叫“百年大计”,一百年的时间不短了,但是这个词用在古建筑保护上就太短了,古建保护要着眼于几百年上千年,要把先人文明的记忆经过我们的手留给后人。

 

    中国的古建筑绝大多数是木结构古建筑,怕水更怕火,仅今冬以来失火烧毁的就有:

 

    2013年12月29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祁门古戏台群中的“会源堂”古戏台失火烧毁,祁门古戏台群共有九座戏台,“会源堂”已完全烧毁,失去维修价值。

 

    2014年1月11日,云南丽江古城火灾

 

    2014年1月25日,贵州定远报京侗寨发生火灾

 

    即便是现在保护很好的,谁也难以预防什么时候一把火烧了,还有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能流传下去的终将越来越少。

 

    我们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反观埃及、欧洲等地,公元前多少世纪的建筑都有留存,我们却没有,因为他们是砖石,我们是木结构,木结构非常脆弱,我们只有尽力保留一个较大的基数给后人,才有可能流传得更久远。

 

    而现在我们却眼看着大量古建失修待毁,让后人拿什么证明五千年的文明史?后人又会如何看待我们这个不知道保护文化遗产的时代呢?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五、山西地方政府的态度

 

    2013年10月,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下发通知,将《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条例》列入全省五年立法规划项目,采取自愿投资保护、减免税收和开发利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领域。

 

    类似的省级立法在全国尚属首例,虽然大多数乡村古建因地处偏远,无任何可开发利用价值,难以受到这个立法的照顾,但这个立法表明了山西地方政府向社会开放的态度,正视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这个立法的意义在于铲平了官民合作抢救古建筑的障碍。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六、如何拯救乡村古建?

 

    自2011年圣诞节起,我开始通过网络呼吁抢救山西失修古建,过去我用的是倒逼的办法,通过实地寻访把失修古建摆出来,给网络和媒体提供资料,网络舆论和新闻报道对地方政府造成压力,从而促使政府掏钱修缮古建,两年多来通过这种方法已有三十余处古建有了抢救措施,其中九处彻底修缮,我从心里非常感谢每一位支持的朋友,有不少朋友表达了想为抢救山西古建做些事情的意愿,他们的热情也感染我继续奋斗。

 

    但有个问题始终让我感到困惑,比如去到一些村子,古庙破败不堪需要修缮,通往村子的路也很破旧,也需要修了,地方政府有限的投入是用来修缮古建意义更大还是修路改善民生意义更大呢?两难!

 

    这使我意识到不解决资金供给总量问题,难以有效拯救古建筑,如何解决资金总量问题呢?我发现了邓飞和他的免费午餐,免费午餐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民间公益改善乡村民生的模型,这个模型完全可以移植到古建筑保护中来。

 

    自2011年圣诞节发布《大木殇》系列文章披露山西乡村古建现状以来,两年多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也有一些古建得到了修缮,但是遗憾的是没有哪个部门给过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承诺,更没有人拿出过时间表,同时这两年我在山西每年都能看到当时塌毁的古建,失修古建是没有时间等的,民间要自己先行动起来!


    2014年春节前,我来到北京,加入邓飞的公益团队,筹备“拯救古建”公益基金,通过基金面向社会募集爱心捐款,用于抢救偏远乡村的失修古建,资金使用上要做到全程公开透明,赢得公众的信任,信任又能带来更多的捐款,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拯救更多的乡村古建。

 

    “拯救古建”项目将致力于搭建一条城市与乡村间的管道,通过这条管道,主要来自城市的爱心捐款将流向乡村,反哺乡村拯救文明余脉,同时乡村的传统文化也将通过这条管道流向城市,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探索一条乡村与城市协同发展之路。

 

    山西古建存量大,失修严重,有抢救的必要,乡村老乡有抢救的强烈愿望,地方政府表现出了欢迎的态度,代表城市居民的广大网友也有协助乡村拯救古建的热切意愿,天时地利人和,再不奋斗待何时?

 

    我们刚刚起步,还很弱小,期待您的支持与鼓励,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为拯救传统文化做些实际工作。


    配图古建全部来自山西乡村,不少已经毁得没有维修价值了,把他们展示出来,是想让大家看到,现在的失修古建如果不能及时抢救,用不了多久也会是这样,到那时悔之晚矣!

 

    请读另一篇:

 

    我们要做什么?-- 关于“拯救古建”项目 >>>

 

    “拯救古建”联系方式:

 

    新浪微博: @拯救古建

    微信订阅号: 拯救古建

    志愿者QQ群: 115112549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