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见子宣承院位于山西晋中榆次区西见子村中,早年曾做学校,仅存一座正殿保持了原貌,其他房屋已在学校时期改建。
西见子宣承院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平面接近方形。由于宣承院没有留下有断代价值的题记碑刻,只能依靠形制断代,山西省文物局编辑出版的《厚重山西-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选编》一书中推断此殿为金元时期建筑,但我个人并不认同
根据明万历年间《榆次县志》记载,宣承院建于唐咸亨二年(671年),宋熙宁七年(1074年)重修,金大定二年(1162年)再次重修。

宣承院正殿,树丛掩映,难窥全貌
此殿梁架非常古老,最下面的主梁采用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四椽栿和乳栿在内柱头上平接,内柱头上置大枓,枓口十字伸出实拍栱承托两段梁的衔接处,主梁之上用驼峰、交栿枓托四椽栿,其上再用驼峰、交栿枓托平梁,平梁之上叉手、驼峰、蜀柱托脊槫,这里承托蜀柱的使用了驼峰,而不是后代常用的和沓。四椽栿与平梁两端均采用了托脚。

宣承院两段梁平接于内柱上,下面使用了实拍栱

梁间均使用托脚,并用驼峰、交栿枓托上一层梁

平梁之上叉手、驼峰、蜀柱承托脊槫
驼峰、交栿枓、托脚,把这些结构都用上的建筑大多在唐宋时期,比如这两座

唐大和六年(832年)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五代建筑山西平顺龙门寺西配殿
初到宣承院,感觉很奇怪的是此殿虽有单假昂枓栱却不出跳,檐柱位于橑风槫下,枓栱只起装饰作用。

宣承院前檐枓栱,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都是单假昂,却不出跳
仔细观察殿内,发现前檐梁头处后代改造迹象明显,梁头上与泥道栱相交的凹槽已经远离了泥道栱,可见是某次维修中把前檐柱、栌枓、泥道栱往前移动到了橑风槫下,梁头泥道栱凹槽之上柱头方和压槽方还保留在原位。

从内部可以看出前檐柱、栌枓、泥道栱全部前移动,梁头上本应与泥道栱相交的凹槽已显露出来
近观前檐梁头,发现梁头泥道栱凹槽上有一只隐刻的枓,枓口吞柱头方,大梁下皮处锯掉一块,填充了一块方木,这块方木正是铺作外转那个单假昂的后尾,且且梁头上的泥道栱凹槽到此截止,改造迹象明显。

前檐梁头的隐刻枓。圆圈中的木块是假昂的后尾,改造时把大梁下皮锯掉一块加上去的
梁头隐刻一只枓这一信息非常重要,这说明梁参与到了枓栱结构里,宋中期以后的建筑大部分是梁压在铺作层之上,不参与枓栱结构,也就不需要再刻枓了
我们先来看看哪些建筑梁头上刻了枓

唐建中三年(782年)山西五台南禅寺正殿,梁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梁头上与柱头方相交处隐刻一只枓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梁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梁头上与柱头方相交处隐刻一只枓

辽统和二年(984年)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二层,梁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梁头上与柱头方相交处隐刻一只枓

推断唐构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梁头伸出檐外为一跳华栱(枓口跳),梁头上与柱头方相交处隐刻一只枓

五代建筑山西平顺龙门寺西配殿,梁头伸出檐外为一跳华栱(枓口跳),梁头上与柱头方相交处隐刻一只枓

推断宋构山西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梁头伸出檐外为一跳华栱(枓口跳),梁头上与柱头方相交处隐刻一只枓。(山西省古建所贺大龙先生已将此殿推断为五代遗存)
从上面实例可以看出,梁头参与枓栱结构,并隐刻枓于柱头方位置之下的,多集中在唐及宋初之前,宣承院殿的梁架结构亦符合这一时间段的特征
宣承院是像南禅寺那样梁头出第二跳华栱还是像天台庵那样梁头出第一跳华栱(枓口跳)呢?如果把栌枓平移回来,会发现栌枓内皮已经和月梁的刻痕基本一致了,已无容纳里转一跳华栱的空间,因此宣承院正殿最有可能采用的是梁头出一跳华栱的枓口跳结构,大梁内视还可看到少许跳头上的交互枓痕迹。

梁头上还能看到少许跳头上的交互枓痕迹
宣承院大殿使用的普拍方宽窄不一,厚薄还不一样,柱头相接处看不到任何铰接的痕迹,而且普拍方这种构件即使到了房倒屋塌的程度一般也腐蚀不到他,更不用说此殿梁架结构十分完整了,因此改造时是不用更换普拍方的,宣承院使用如此粗糙的普拍方只能说明是把檐柱外移时才加上去的,原构无普拍方。

宣承院的普拍方很粗糙,照片中可见厚薄还不一致,后代添加的迹象明显
宣承院后檐大部分包于墙中,可见无补间铺作,梁头不出跳,有泥道栱,梁头之上短替木托橑风槫,这个角度看不到齐心枓,仅就看到的这几个构件,后檐极有可能是把头绞项作
把头绞项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大木作结构形式,现存的唐、五代、宋木结构古建筑中已无实例,但唐及以前的砖石仿木结构中有很多应用,如果后檐是把头绞项作,那将大大增加宣承院正殿断代前提的可能性。

宣承院后檐,可见使用了短替木托橑风槫,泥道栱虽不可见,却可看到泥道栱头上的散枓

后檐西山处,也是可见短替木和散枓

宣承院大殿后檐外墙大约五六十年代整个包了起来,什么也看不到,看来只有等将来维修时才能知道后檐的情况了。

唐天宝五年(746年)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上的砖仿木把头绞项作,宣承院后檐能出现这样的结构吗?
宣承院前檐补间铺作位置的柱头方上还有隐刻的枓栱,这就证明原本是没有出跳的补间铺作的,现在的补间铺作是檐柱外移时加上的,这一点从后檐没有补间也能得到验证。

宣承院前檐柱头方上可见隐刻的枓和栱,可知补间铺作也是后代加上去的
宣承院前檐使用了长替木承托橑风槫,而后檐是短替木,一般明以后多用长替木,元以前多用短替木,根据宣承院不晚于宋的梁架结构和后檐保存的短替木看,前檐在改造之前应该也是短替木

橑风槫下的长替木应为改造时更换
当心间东侧柱头铺作外转,还残存了一点跳头交互枓的痕迹,再从梁头上皮和橑风槫下皮的距离看,已经容纳不下令栱,因此只能是跳头上交互枓通过短替木承托橑风槫,无令栱。
枓栱外转还有一点交互枓残余
宣承院前檐四根檐柱中,中间两根是四楞抹角木柱,两山是圆柱,其中东山处的这根前檐柱卷杀优美,有早期特征,很可能是原物

东山墙处的柱子。这张照片中可见柱子与栌枓风化程度相同,而普拍方明显年轻,这也能说明普拍方是后代添加的
根据前檐枓栱的形状,估计檐柱前移的改造是在明代完成的,改造之后仍是悬山,清代包了层墙,把悬山包成硬山,解放后使用时又包了层墙,后檐外转已完全不可见。
归纳上面的分析,还原宣承院大殿前檐在改造前应该是这样子的:
梁头落于栌枓上伸出檐外为一跳华栱(枓口跳)
外伸的华栱头上置交互枓,通过短替木托橑风槫,无令栱
无普拍方
无补间铺作
符合上述条件的实物现在还有哪里呢?看看下面这张图,与上述四条完全符合

推断唐构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连柱子的卷杀是不是也有点像?
宣承院与天台庵也有区别,宣承院栌枓口内横向使用的是泥道栱,天台庵是在柱头方上隐刻泥道栱
再看看这张

唐建中三年(782年)山西五台南禅寺正殿,栌枓口内横向出泥道栱
其实除了天台庵以外,山西的几座明确或推断的唐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广仁王庙正殿、布村玉皇庙前殿、青莲寺藏经阁全部是栌枓口内横向出泥道栱。
宣承院梁架结构非常古老,前檐枓栱枓口跳的结构也非常古老,有这么多和唐、五代建筑沾边的特征,西见子宣承院正殿是否可断唐代呢?
个人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依目前所能看到的梁架结构和还原的前檐枓栱结构,此殿现在可推断为不晚于宋早期。
断唐不成熟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现存唯一断为唐代的采用枓口跳结构的是平顺天台庵正殿,这座大殿无确切年号记载,是前人推断的唐代,个人认为不能以推断唐代作为再断代的标准。枓口跳这种结构缺少有明确年代记载的实例佐证。
二是后檐现在看到的信息太少
比如现在分析前檐的普拍方是后加的,证据也很充分,如果前檐不用普拍方的话后檐也不会有,后檐是不是有呢?只有把后檐的砖墙扒开才能看到,现在做不到,只能存疑
还有后檐有可能是把头绞项作的结构,但是这也得拆掉砖墙才能看到,现在也是做不到,只能是推测。
根据现在所能观察到的信息,个人推断此殿的建造年代是宋早期。如果后檐可见信息增加,这座大殿有把断代结论向前提的潜力

2012年7月14日,山西榆次西见子村宣承院留影
------------------------------

2013.07.17,收到朋友发来照片,宣承院护坡抢险工程已开工。此前由于水土流失,正殿后檐墙已经紧邻土坡边缘,很危险,有了这个抢险工程,能安度雨季了。
更新日志
2013.07.26,更新宣承院护坡工程开工照片
抢救山西古建:
储存幸福
>>>
《大木殇》全集导引
>>>
《大木殇》跟踪回访汇总
>>>
2012年所见的重要文物损失(17处)
>>>
有抢救措施的古建筑汇总(截止2012年11月16日)
>>>
抢救山西古建筑我只相信眼见为实
>>>
十三次山西访古行程汇总简记(一)(1~9次)
>>>
十三次山西访古行程汇总简记(二)(10~13次)
>>>
回访长治县的四座古建筑:李坊洪福寺、龙山炎帝庙、东呈古佛堂、北宋玉皇庙
>>>
十三次探访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
>>>
二次探访山西清徐县徐沟文庙城隍庙
>>>
2012年6月“山西古建抢救之旅”纪略
>>>
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锦州张作相公馆面临毁灭
>>>
山东夏津文庙大成殿 - 即将毁掉的明代大木作精品
>>>
断代分析:
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之唐代建筑推断
>>>
泽州青莲寺藏经阁之唐代建筑推断
>>>
榆次西见子宣承院之宋代建筑推断
>>>
推断河北曲阳修德寺塔为隋代古塔
>>>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
高平张福民居-山西元代民居新发现
>>>
普及知识:
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新考(八座)
>>>
早期木结构古建筑扫盲图
>>>
古建筑摄影技巧分享
>>>
唐代古建筑檐角上翘解析
>>>
龙没生“龟儿子”--为赑屃正名
>>>
访古之旅:
访古七年
>>>
访古行程汇总
>>>
寻访古塔总目
>>>
访古留影
>>>
媒体报道:
更多
>>>
2013中央电视台“中国记忆”特别节目
>>>
文物爱好者4万里“寻访”抢救古建--新华社
>>>
古建发烧友自驾行山西:国宝不应被弃--中新社
>>>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山东古建迷乡村寻宝--北京晚报
>>>
微博揭开山西木结构古建筑之痛--新民晚报
>>>
山西古建的民间拯救--中国新闻周刊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