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赑屃石碑 |
分类: 其他 |
这块碑立于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根据《营造法式》,上面的六条龙是赑屃,下面驼碑的是鳌座
宋咸平三年石碑上雕刻的赑屃
宋咸平三年石碑鳌座
《营造法式》“赑屃鳌座碑”条
《营造法式》关于赑屃鳌座碑的原文:
山东泰安岱庙内的宋宣和六年(1124年)重修东岳庙记碑,碑高9.25米,鳌座高1.85米
碑首赑屃、篆额天宫、云盘等与营造法式的记述完全相符
山西平遥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碑
山西平顺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碑
天禧四年碑首
笏头碣
--------------------------------
说道这里,我们知道赑屃是碑首的龙,而非下面的龟,但是必须还得解读一下颜真卿的《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这段写于天宝十一载(752年)的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坤灵赑屃以负砌,天祗俨雅而翊户”,这句话的意思是赑屃在下面背负着重量,天神庄严地守卫这大门,根据这句话赑屃是在下面的,现存的一些塔、幢实例,赑屃确实有在下面的,但是在下面也不是龟,仍然是龙。
塔和经幢是相同类型的建筑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经幢上的实例:
浙江宁波保国寺内有座唐开成四年(839年)经幢,在经幢的下部,须弥座和幢身之间专门有一组构件雕刻了龙形,三条龙首尾相接托着幢身,这就是颜真卿碑文中所说的在下面负重的赑屃。
这是四川安岳卧佛院雕刻在石壁上的一座经幢,建造于五代时期,底座之上刻了两条盘错在一起的龙托着幢身,
这座经幢来自福建莆田广化寺,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同样是在须弥座和幢身之间专门有一节雕刻龙形的构件,也是赑屃在下面托着幢身。
从这些实例可知,颜真卿碑文中的赑屃确实是在下边承托重物,但不是龟,而是龙。
为什么赑屃有的在上面有的在下面呢?这和碑与塔、幢的建筑形式不同有关。
塔、幢是立在地上的,需要基础稳固,所以有赑屃在下面承托,而碑实际上表现的是石材雕刻的卷轴,龙在空中叼着展示给世人,注意前面提到的碑首的云盘了吗?龙在云盘之上,“卷轴”垂于云盘之下,碑文给人间阅读。
以后再读碑的时候可以先想象一下古人营造的意境:天空中云朵翻滚,几只巨龙飞过,口中衔着巨大的“卷轴”垂向人间,无边的大海中一只巨鳌游到“卷轴”下面,刚好衔接在一起,在这样的环境里再去诵读碑文,怎能不心生敬畏。
-------------------------------
河北正定开元寺内,陈列着一座巨大的鳌座,这应该是现存最大的鳌座了,遗憾的是铭牌说明称其为“赑屃”,这明明是龟呀,不是龙
-------------------------------------------
----------------------------------------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基金”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免费午餐创办人邓飞、民间文保人士唐大华等共同发起,致力于乡村古建的抢救和古建文化的推广,用我们共同的行动挽救文明余脉,期待您的支持!
基金会银行账号
户名: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开户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竹支行;
账号:0120014210001348(请务必注明捐给“拯救古建”)
邮局捐款
单位名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地
邮
官方微博:@拯救古建
微信订阅号:拯救古建
志愿者QQ群:115112549
邮箱:mujiegou2013@163.com
------------------------------------------
抢救山西古建:
《大木殇》全集导引 >>>
《大木殇》跟踪回访汇总 >>>
随手拍救古建--推荐目标汇总 >>>
抢救山西古建筑我只相信眼见为实 >>>
十五次探访长子布村玉皇庙 >>>
断代分析:
榆次西见子宣承院之宋代建筑推断 >>>
高平张福民居-山西元代民居新发现 >>>
普及知识:
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新考(八座) >>>
早期木结构古建筑扫盲图 >>>
古建筑摄影技巧分享 >>>
唐代古建筑檐角上翘解析 >>>
龙没生“龟儿子”--为赑屃正名 >>>
访古之旅:
访古七年 >>>
访古行程汇总 >>>
寻访古塔总目 >>>
访古留影 >>>
媒体报道:
荒野丹青-新民晚报 >>>
古建爱好者走2497公里访古 呼吁文物保护得回应--中国新闻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