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雕塑的纹路》之:《时间的颜色》

《少年派》给心灵找个彼岸
文:阿冈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也看了两遍,和《1942》不同的是,两遍《少年派》我隔了十天!
第一次是《少年派》上映的第一天,《Hello好莱坞》节目提前3、4天就帮我和江小鱼买好了票!专门看Imax3D版的!看完还未走出放映厅,我对请我们看这部电影的张总说:我还会自己再买电影票,再走进电影院看一两遍的,因为它值得!

《Hello好莱坞》节目中我力挺《少年派》
几天后,我和江小鱼录《Hello好莱坞》时,正好话题就是《少年派》和《1942》,节目导演要我们挑一个自己更喜爱的电影,我毫不犹豫地挑了《少年派》!
我承认,《1942》是代表冯小刚导演个人最高水准的作品,基本也是我个人看来目前中国电影的最好表现。有朋友因为我这句话给我诊断我不懂电影,话虽刺耳但我全盘接受,中国人要真正懂电影,至少还需要走十年以上,如果各大师级的中国导演都会被观众骂得狗血淋头,那么我离“懂电影”那扇大门还有百八十里,也属正常。所以,我只把自己当做一个买票进电影院的观众来发言。
然而,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是他个人最高水准的作品,而我同样也认为这部电影有足够的资格挤入好莱坞最上乘之作的行列。这部电影兼容并蓄了思想、艺术和市场三个方面,李安很了不起地把原本一个小众的不可影像化的小说题材,改编成一部大众市场的、寓教于乐的却同时又有着深刻内涵和思想的影片。
影片不论从主题立意、人物创作、叙事风格、故事节奏、作品的文学性,还是影像风格、画面视效、音乐表现、演员表演、技术应用的分寸把握……等等各个方面都发挥到了最恰到好处的地步。有如武功最高强的高手,他已经突破了举重若轻的境界,飞花摘叶皆能直破人心!

在我看过的好莱坞电影中,只有《阿甘正传》《辛德勒名单》和《泰坦尼克号》可以得到我如此的钦佩,就算是《阿凡达》,我也觉得是技术和商业手段震撼、但内里不过是皮厚馅松的饺子。
所以,我在节目里说,如果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1942》两部电影里选一部,我会更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尽管《1942》已经是如此难得之作。

《少年派》是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心灵的对话
事实上,李安用《少年派》在为自己、为我们这些观众的心灵,找一个彼岸!
一个从小就能信仰四种宗教的印度少年,他绝不会仅仅只是因为好奇;他从小就做好了准备,打算把心灵交给美好。
然而就在举家从印度迁往加拿大的途中,一场海上风暴夺走他的父母、哥哥和他过去的所有,只留下一头斑马、一只猩猩、一条豺狗、一只老虎和一颗顽强和美好的心灵。
豺狗咬死了斑马和猩猩,老虎咬死了豺狗,从此一人一虎漂泊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和饥饿、干渴、风浪、疾风、雷电、孤独、绝望不停地搏斗,顽强地挣扎……
在过去的十多天,我看了很多影评,写得很好,不仅把《少年派》这部电影剖析得非常透彻,甚至把李安导演、把李安和电影之间的关系都剖析得非常透彻,让我几乎觉得没有必要再多言。
直到前天,我又看了一遍《少年派》,我觉得我至少可以从我个人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电影中的那个少年派,最让我敬佩的是,在汪洋大海的绝境中,虽然他别无选择地苦苦挣扎求生存,但是他却没有因此放弃他的信仰和他从小笃信的美好,即便是在5、6岁时父亲早已用一头羊的生命血淋淋地教育他必须用理性来对待老虎这样的猛兽,但是他依然珍惜随时都像吃掉自己的老虎,依然在它跳到水里捕食无果又上不了船之后,自己咬牙放弃更安全舒适的救生艇,为老虎搭桥让它上船。看到这一段情节,我觉得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感到无比惭愧,我们每天在抱怨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但我们却越来越不相信美好,越来越不愿意放弃我们手里握着的仅有的美好,不愿先为世界奉上!
于其说少年派最后的得救归功于他的求生欲、他学习的各种自救本领、他的理智和审慎,不如说是他内心那种信念和美好,让他坚持到最后获救。
在这一场两小时的海上漂流历险过程中,少年派一直在告诉我们该相信什么、该敬畏什么、该如何取舍。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而它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它用一个极其单纯的故事,在给无数复杂的人们,讲一个至深至高的道理:世界是你心灵的反射,它的美好与否,取决于你!

《少年派》的力量一半来自人物的单纯和生动
做《Hello好莱坞》节目之前,我收集过一些别人的评论,也看了柴静对李安的采访,李安说他想要寻找一种“单纯”!
我相信他找到了!
剧中的那个少年派,确实非常单纯!当初父母给他取的名字在读音上和“尿尿”发音相同,他因此被全校的同学取笑了好几年,但是他并没有愤怒,他想改变困境,并没有用极端的手法,而是用他的智慧,把自己的名字缩减成“Pi”,然后他利用任何一节课向大家解释“π”的意思,最后把“π”小数点后100位数都背出来,终于彻底震撼了全校的师生,让所有的人记住他叫“派”,而不是“尿尿”。
这就是单纯和善良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决定了他能在海难中幸存下来,成为世界上在海上漂浮时间最长的幸存者。

想想我们的身边,还剩下多少单纯和美好?我们自己的内心还剩下多少单纯和美好?
派有抱怨吗?有不满吗?有愤怒吗?有用拳头和暴力去堵住同学们的嘲笑吗?有为了保命而想尽一切办法先杀死老虎吗?
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权力只是抱怨,却不努力尝试用更积极的方式和方法改变身周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社会?也许我们害怕我们的努力会徒劳?也许我们恐惧?
但是,如果我们连尝试都不敢,又能奢望什么好的结果呢?派最后不是也发现了吗?在一望无际汪洋中,如果没有老虎给他带来的恐惧让他时时警醒,恐怕他早已死在海上了。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因为我们恐惧,所以我们才用力奔跑!

值得一提的是,16岁的印度小演员苏拉·沙玛(Suraj
Sharma)的表演给电影加分太多了!一个16岁的少年,如果没有一颗单纯而执着的心,是不可能在一个水池和一大片蓝幕前演出那么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的!

《少年派》的力量另一半来自技术不留痕迹
如果说《阿凡达》的影像视效让我震撼和赞叹,那么《少年派》的影像视效则让我目瞪口呆,无话可说!
《阿凡达》是在创造一个我们完全未知的外星球,那些生物是什么样?质感如何?逼真程度如何?我们没有参照,只要视效还逼真,你就会因为紧凑的剧情、动感的画面、绚烂的色彩而震撼,不会再去考究到底有多少分真实感。
但是《少年派》里面的影像确实地球上有的,是我们大部分观众有见过的,水、海洋、老虎、斑马、猩猩、鱼、风暴、云、海浪……这些从小到大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只要有些许的破绽,就会显得假,就会让我们难于入戏而毁掉我们对人物、故事和导演要传达的东西专注。

自古都是画龙容易画虎难,一个浪漫主义的天马行空,一个现实主义的实实在在,那个更难人人有数。
更何况,李安的《少年派》用一种很舒缓的节奏在讲故事,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动作、每一格画面都需要经得起观众的推敲和挑剔。
李安做到了!他在台湾废弃机场里搭建出来的大水池,演绎出了一望无际且喜怒无常的汪洋大海。
坦率地说,我也曾经拍过十多年电视广告,和不少做3D、特效技术的高手交流学习和切磋过,所以连《阿凡达》里面那些镜头3D制作用什么方法做乱真效果,我还是可以看出来一些;但是这部《少年派》,看了2遍,我还是不断地在自问:李安到底是这么做到的?
视效技术的最高境界,不是让你眼炫目绚,而是举重若轻藏于无形!

《少年派》用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给成人讲哲理
我在《Hello好莱坞》里,和江小鱼争《少年派》更好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是我说李安的叙事更高明,他是删繁就简,把复杂的哲理用最简单的故事讲出来,基本是用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在给成年人讲人生哲理,而且成年的观众却不会觉得幼稚,还都听在了心里!
这就是最上乘的电影叙事!
李安从电影《推手》开始,《喜宴》《饮食男女》,再到《色戒》《断背山》,李安从一开始就关注人性、沟通、文化差异和融合,而《少年派》也不例外,只是这次少年派讲得更深刻,它是少年与老虎的对话、少年与海洋的对话、少年与自然的对话、少年与神的对话、少年与自己的内心信仰的对话!
然而,这一切的寓意,却是那么有趣,让人一点都没有意识到,完全都来不及萌生抵触和反抗的意念,就已经不知不觉中着了道!
所以说,如果要彻底吸收《1942》的营养和导演要传达的思想,恐怕没有一定的经历、阅历和用心的人,未必能吸收到八成。但是李安的《少年派》是从5岁到105岁的观众都可以吸收到自己想要的营养的,都会不知不觉着了导演的道!
我已经做好了打算,过几天回厦门,开车带我5岁半的小侄儿,再进电影院,陪他再看一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