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原晋国的赵、韩、魏三家大夫为诸侯,历史就此进入到了七大战国相争的时代。经过了春秋之世近三百年的兼并战争,周初的七十多个诸侯国已经锐减到不足三十个,其中以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大国实力最强,其余的小诸侯国不过是在这七大国的夹缝中苟延残喘罢了。列国之间的争雄无论从规模还是其惨烈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春秋时代,各国为了保住自己的疆土,进而称霸天下,对人才都极度的渴求,而在那个忠君爱国思想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代,“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是士人们普遍遵循的准则,能为祖国效力固然好,但若不能如愿,到别国实现自己的抱负,也绝对不会受到任何指责。在那个大争之世,人才以空前的速度在列国中流动。尽管各国诸侯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但能够真正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君主却寥寥无几。在战国七雄中,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无疑是吸引人才、利用人才做的最好的国家,而曾经的战国第一强国——魏国则成为了“资助”别国人才最多的国家。
魏国地处中原腹地,人口众多,国家富庶,第一代魏君魏文侯是一个目光远大、才能出众的君主,他在七大战国中,第一个推行变法,重用李悝、吴起、乐羊等人,并拜孔子的高足卜商为师,使魏国迅速的强大起来,成为了当时的第一大国。但是好景不长,从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开始,魏国就拉开了人才流失的序幕。首先流失的就是与孙子齐名的吴起,由于奸臣的陷害,魏武侯与吴起之间产生了矛盾,吴起被迫逃到了楚国。在楚悼王的重用下,吴起在楚主持变法,并一度使楚国兵强马壮,南定百越,北灭陈、蔡,接连击败了韩、魏、秦等国军队,拓地数百里。
魏武侯死后,他的继任者魏惠王不但没有汲取教训,反而在他执政的五十年里流失了许多后来改变战国命运的人物,其中以孙膑、商鞅、张仪三人最为著名,也正是这三个人辅助齐、秦两国从东、西两面夹击魏国,终使魏国由盛而衰,从此一蹶不振。
虽然遭受了如此惨重的损失,但魏国的君主们却根本没打算接受教训,他们依然对身边可能扭转乾坤的人才视而不见。在魏昭王之世,名将乐毅和名士范雎的流失是最为可惜的。乐毅的先祖是魏文侯时的大将乐羊,由于乐羊率魏军灭中山国有功,被封在了中山国,后来中山被赵国兼并,乐家就流入了赵国。沙丘之乱时,为了避祸,乐毅回到了自己的故国——魏国,虽然被封为大夫,但并没有受到重用。此时,北方的燕国正在招揽天下贤才,乐毅就去了燕国,很快就受到了燕昭王的重用,并最终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了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的统帅,完成了五国伐齐的大业。若不是燕昭王突然的病逝,乐毅与新燕王有矛盾,他几乎将东方第一大国齐国灭亡。
如果说乐毅的流失还没有对魏国造成直接威胁的话,那么范雎的奔秦则成为了魏国的噩梦。范雎是魏都大梁人,他本来想要报效自己的国家,可惜被奸人陷害,差点丢了性命,后在秦国使者的帮助下,辗转来到了秦国。范雎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即与远离秦国的燕、齐等国保持友好,将主要兵力用在与秦国接壤的国家。这个战略的矛头直指向紧临秦国的韩、魏两国,从此秦将主要精力用在对这两个国家的蚕食鲸吞上。本来就难以招架的魏国,处境就更加艰难了。除此之外,范雎还帮助秦昭王实行“固干削枝”的政策,加强王权,削夺亲贵大臣的权力,将军政大权牢牢的掌握在君主的手里,为后来秦统一六国扫清了内部的障碍。
公元前260年,秦军在长平一战,歼灭赵军四十余万,山东六国中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赵国,失去了抵抗能力,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形成。但是就在秦国再起大军,想要对奄奄一息的赵国以致命打击的之时,一个王孙公子横空出世,他就是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弟弟,在赵国危亡、各国援军都不敢进军之时,他果断的窃符救赵,率领魏军击败秦军,让秦国遭受到了统一进程中最惨痛的失败。但立了大功的信陵君却在赵国待了十年没敢回国,原因是他的魏王哥哥根本不能容下他这个功高震主的弟弟。直到秦国把魏国打得实在招架不住的时候,他才以救火队员的身份回到了魏国。由于信陵君在山东诸国中的崇高声望,其他国家见他重掌魏国兵权,遂立即派出了援军。信陵君率领着多国部队大败秦军,一举将秦国压回了函谷关内。当是时,信陵君的大名威震天下,秦国只能守住函谷关,不敢再向东进军。
就是这样一个对魏国甚至是山东六国有存亡之功的名士,还是不能为魏王所容。警报解除之后,魏安釐王仍然对信陵君十分的猜忌,并最终夺了他的兵权。无奈的信陵君只得整日花天酒地,麻痹别人,也麻醉自己,四年后,抑郁而终。
当秦国知道信陵君去世的消息之后,大举进攻魏国,一下夺取了魏二十多座城池,将魏国打得只剩下国都大梁一带的一小片疆域。即使是到了这种时候,魏国仍然在“慷慨”的向秦国奉献着人才,赫赫有名的尉缭就是在这个时候入秦的,他向秦王嬴政献上了用重金收买和刺客刺杀的方式瓦解和消灭六国人才的策略,后来秦国将这种阴谋与正面进军的阳谋相结合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至此奄奄一息的魏国已经将他所有能“奉献”的人才都奉献了出去,已经油尽灯枯的她也到了灭亡的时刻,公元前225年,魏国成为了山东六国中第二个为秦所灭的国家。
吴起、孙膑、张仪、商鞅、乐毅、范雎、信陵君、尉缭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都曾深刻的影响了战国的走势,他们都曾想为魏国效力,可是除了魏文侯之外,一代又一代的魏君都没能真正的礼待和重用这些贤才,致使人才大量流失,导致了魏国自身“失血过多”,终由一个霸主之国走向了灭亡!
重点推荐
连载: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
推荐文章
被历代文人追忆最多的败军之将是谁
拥有非凡人生的四个“遗腹子”
谁是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贵的状元
元宵节:属于中国人的狂欢节和情人节
除了“坐怀不乱”,我们还能怎么做?
谁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悲剧色彩的家族
一个谎言引发的惊天巨祸
“雷池”为什么不能“越”
丘吉尔一生的两次“拉链门”事件
淫乱的齐桓公为何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叔孙通:我才是孔子的好学生
止谤《百家讲坛》将亡文并序
谁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羊倌?
吴起:一生都为婚姻所累的战神
《大秦帝国》:商鞅为何要三试秦孝公
刘邦与吕后的博弈人生
从英明仁圣到酗酒嗜杀的魔王皇帝
改变人类历史的四次“意外”
配角关羽是如何夺了武圣之位的? 《三国演义》中能够指点人生的五句名言
谁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病大虫”
“病大虫”就是“病老虎”吗?
苏东坡与“妻管严”和“老夫少妻”的流传 上帝之鞭——草原帝国三次横扫世界之谜
人类历史上的十大悲情英雄
“纸圣”蔡伦的权宦生涯
尉迟敬德:门神原来是情圣
拿破仑是被“蜘蛛”打败的吗?
中国历史上最洒脱的抑郁症患者
李斯:都是老鼠惹得祸
北京奥运会不可忘却的十大人物
同是削藩,为何汉景帝与建文帝一成一败?
中国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十句遗言
靠“拳头”搏得状元的北宋名臣
从“凿壁偷光”到“偷盗土地”的神童
中国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十句遗言
被“坐皇帝”千刀万剐的“立皇帝”刘瑾
“娘子军”统帅的风云一生
“相亲”还是“不相亲”这是个问题
历史上的和珅到底有多大权力
元帝国是亡于一次成功的治水工程吗?
不看《赤壁》的八大理由
异姓封王的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吗?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河南籍名相(一)
被从历史中抹去的人类史上唯一的女教皇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河南籍名相(二)
同为女王命运却截然相反的两姐妹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次战争(一)
让整个欧洲都为她而战的女人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次战争(二)
缔造中国最伟大盛世的两位“穷”宰相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死对头
撼动大树的蚍蜉——改变历史的小人物们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河南籍名将
国家危难之时不可忘却的十句名言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无敌之师
中国古代十大英年早逝的“愤青”
春秋时代最乱伦家庭的人伦悲歌
统治日本二百余年的八句家训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的“非美丽”人生
中国历史上最侠肝义胆的诬告陷害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