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史杂记 |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王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诸侯叛乱爆发了,参加叛乱的诸侯王共有七个之多,史称“七国之乱”。虽然汉景帝在下“削藩令”的时候就已经料到诸侯王们会因为中央政府削夺他们的土地和权力而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但十七个诸侯国一下子反了七个,叛军连兵数十万,声势如此浩大还是让他始料不及。尽管派出了以周亚夫为首的三十六个将领去镇压叛乱,但紧张的形势还是让这位执政年头不长的皇帝心里忐忑不安。
晁错的死历来被认为是一桩大冤案,而向汉景帝进谗言的袁盎则被认为是造成这桩冤案的罪魁祸首。诬告陷害他人的人历来为人所不齿,这种人往往都被视作卑鄙小人而遭人唾骂。但陷害了晁错的袁盎却没有遭人唾骂,相反他还是当时公认的侠义之士,有“无双国士”的美誉,就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称赞他是“仁心为质,引义慷慨”!
袁盎早在汉文帝时,就已经位列中郎,成为了皇帝的近臣。文帝对丞相周勃很尊敬,经常在朝议之后,亲自送周勃出殿。袁盎看到周勃日益骄横,就劝文帝道:“丞相受到陛下这样的礼遇,难免骄傲失礼,这是不好的。君臣有分,陛下再谦让,也不可使臣子失礼!”文帝深以为然,从此对周勃就威严起来,这让周勃感到很惶恐。后来周勃知道了问题出在袁盎的身上,就恨恨的说:“我跟你哥哥那么好,你小子还在皇帝面前毁我!”袁盎听到后并没有解释。几年后,周勃因被人告发谋反而身陷囹圄,公卿大臣们没有一个敢为他说话的。只有袁盎挺身而出,四处奔走为周勃喊冤,终于事实查明周勃是被冤枉的,文帝将他无罪释放。从此周勃就和袁盎成为了莫逆之交。
其实在“削藩”这个问题上,袁盎和晁错并没有实质上的分歧。在汉文帝的时候,袁盎就提出:“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適削地。”但文帝没听,最终导致了淮南王的谋反事件。本来文帝只想杀杀淮南王的气焰,小小惩罚他一下,可袁盎却提醒他:“淮南王这个人性情刚烈,根本受不了侮辱,万一他死在押解的途中,陛下就要背上‘杀弟’的骂名。”文帝仍然不听,果然淮南王真的死在了押解的途中,汉文帝非常的后悔。这时袁盎又开导文帝,让文帝厚待淮南王的三个儿子以挽回名誉。
袁盎是个对国之大义和君臣之礼看的非常重的人,所以他屡屡的犯颜强谏,终被排挤出了朝廷,调任陇西郡,做了一个武官。在陇西郡期间,袁盎爱兵如子,受到了官兵的一致爱戴,士卒们都愿意为他战死沙场。可以说在文景两代,上到王侯公卿下到江湖侠客都对袁盎青眼有加。
可袁盎偏偏跟晁错水火不能相容,只要有晁错的场合,袁盎绝不去;而当袁盎在的时候,晁错一定躲的远远的,两个人从来不说一句话。汉文帝驾崩后,晁错以汉景帝老师的身份做了御史大夫,得势后的他立刻罗织各种罪名把袁盎废为了庶人。吴楚七国叛乱后,晁错以袁盎做过吴王刘濞的国相,明知刘濞会反还不向朝廷报告为由,建议景帝杀了袁盎,景帝没有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