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叔孙通:我才是孔子的好学生

(2008-12-16 22:14:36)
标签:

历史

儒生

汉王

高祖

叔孙通

礼法

刘邦

孔子

论语

文化

分类: 读史杂记

叔孙通:我才是孔子的好学生

 

    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大泽乡,陈胜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短短的数月间,烽烟四起,云集响应者达数十万之多。警报传到秦都咸阳,年少昏聩的秦二世根本不相信他老爸秦始皇留给他的铁桶江山,会出现叛乱,但他还是找来一些儒生询问对策。儒生纷纷进言道:“人臣反叛是大逆不道,应该立刻派兵征剿!”此言一出,二世脸色大变,十分的不悦。一旁的叔孙通见情势不妙,赶紧说道:“众儒生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一统,明主在上,法令严明,人人奉职,怎么会有反叛呢?一定是一些鼠窃狗偷之辈瞎折腾罢了,这些乌合之众何足挂齿,郡县的捕快就能把他们一网打尽,陛下用不着忧心!”这番话说的二世龙颜大悦,连连称善。之后,他又问其他儒生,有的说是造反,有的说是小盗贼。结果,凡是说造反的都被二世抓了起来,因为他觉得这些话不是儒生们该说的,而说是盗贼的则不予追究。至于叔孙通,二世重赏了他二十匹帛,一袭衣服,加封为博士。

  退朝后,儒生们纷纷指责叔孙通说假话阿谀奉承秦二世,可叔孙通却说:“你们懂什么,我今天是死里逃生,虎口脱险!(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叔孙通见秦朝大势已去,就逃回了自己的家乡——已经被楚军占领的薛地。在那里,他投靠了项梁,不久项梁兵败定陶,他又投靠了楚怀王。秦朝灭亡后,楚怀王改称为义帝,被项羽迁移到了长沙,叔孙通遂改投了项羽。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趁项羽东征齐国之时,率大军攻破了他的老巢彭城。叔孙通再次改弦更张,投靠了刘邦。短短的几年间,叔孙通五易其主,颇为儒生们所诟病。刘邦攻克彭城不久,就被项羽击败,这回叔孙通没有再见风转舵,而是跟定了刘邦,与他一起退回中原。

  作为儒家人,叔孙通常是一身儒生打扮,而汉王刘邦最讨厌的就是这个。这位起于草莽的乱世豪雄特喜欢指着儒生的鼻子,大骂人家是“腐儒”、“鲰生”,更有甚者,他还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对儒家的礼仪制度嗤之以鼻。圆滑的叔孙通知道,这个时候还不是向汉王建议儒家治国之道的时候,于是他换下了儒服,穿上轻便的楚服,迎合刘邦的兴趣,得到了刘邦的赏识。

  叔孙通降汉之后,他的身边跟随了一大批儒生,可他却从不向刘邦推荐他们,而是不断的将一些凶狠勇猛的亡命之徒推荐给刘邦,久而久之,儒生们颇有微辞,埋怨道:“我们跟随先生多年,好不容易投靠了汉王,可先生却从不推荐我们,而净给汉王推荐一些江洋大盗,这到底是为什么呀?”叔孙通解释说:“现在汉王正在以武力征伐天下,诸位能够上阵杀敌吗?因此我才向汉王推荐能够斩将夺旗的壮士。诸位且等待一些时候,我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彻底打败了项羽,平定了天下,各路诸侯共尊刘邦为皇帝,史称汉高祖。身为博士的叔孙通为高祖制定了礼仪和官职名号。不过刘邦还是不太喜欢繁文缛节,他尽费秦朝的严苛仪律,希望一切从简。可是他的那帮功臣宿将们却并没有因为身居高位而改变草莽习气。一次庆功宴上,群臣仍然跟从前那样,狂喝牛饮,醉后,争功对骂,甚至拔出宝剑往龙柱上砍,场面一片混乱,俨然是一群乌合之众。身为皇帝的刘邦也觉得这样实在不成体统,逐渐的厌烦了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这一切都被叔孙通看在眼里,他知道机会来了,就向汉高祖进言道:“儒生们很难与他们进取事功,但可以跟他们一起保守功业,臣想到鲁地召集一批儒生,与我的弟子一起为陛下制定一套礼仪制度。(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文化程度不高的刘邦还是有些顾虑道:“那些礼仪不会太繁琐吧?”叔孙通心里明白,这位平民皇帝最怕文绉绉的东西让自己出丑,于是他进一步说:“古来历朝历代的礼乐制度都有所不同。礼本来就是根据现实情况所制订的行为规范,望陛下让臣参考夏商周三代的礼制结合秦朝的仪律,制订礼仪制度!”汉高祖这才点头,叮嘱叔孙通道:“你试一下吧,一定要简单明了,便于执行,尤其要考虑到我是否能做得到!”

  叔孙通立即到儒家的鼻祖孔子的故乡鲁地,征召了三十多名儒生,但有两名儒生不愿跟他去长安,他们指责叔孙通道:“你侍奉的君主都快有十位了,无不是通过阿谀奉承而获得任用。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你就要重兴礼乐,你知道礼乐的兴起那是要积德百年才行的啊!我们实在看不惯你的行为,你这样做是不合乎古法,我们不能跟你走。你还是自己走吧,不要玷污了我们的志向。叔孙通大笑道:“你们两个书呆子,真不知道时势的变化。”(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回到长安后,叔孙通就和众儒生制定和演习礼仪,一个多月后,礼成。叔孙通请汉高祖观礼,高祖观看并亲自参加演示,非常的满意,说道:“这些我也能做到。”遂命令群臣练习,为朝会做准备。

  汉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十月,诸侯大臣朝拜天子。刘邦第一次用叔孙通制定的礼仪进行朝会。天刚亮,众臣在礼官的引导下,依次进入皇宫。皇城内,车马整齐,旌旗招展。殿下郎中在台阶上排列成两行,群臣依官阶高低,文东武西依序站立。此时皇帝车辇出殿,众臣山呼警戒,中高级官员在礼官的引导下,依次向皇帝朝拜。威严肃穆的景象,让群臣连大气都不敢出。朝会毕,宴会开席,官员们按品级的高低分别向皇帝祝酒,两边的御史监督着宴会的秩序,凡有违背礼仪的,即刻被拉出会场,整个宴会下来,再也没有一个人敢喝醉酒,大呼小叫了。到了这个时候,刘邦才感到了做皇帝的威严。(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朝会结束,汉高祖立即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趁机进言道:“跟随我的弟子儒生们,也参与了礼仪制定,希望陛下能够任用他们。”正在兴头上的高祖爽快的答应了他的要求,把儒生们都授予郎的职务。退朝后,叔孙通把赏金全部分给了儒生们。到了这个时候儒生们才知道了他的不凡,惊叹道:“先生真是深通时务的圣人啊!”(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到此,叔孙通的所作所为确实可称的上圆滑事故,老成精到,但因此就得出这个人只会迂回,不会直进,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真正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叔孙通也与我们熟悉的儒家人一样,有着不顾生死,捍卫大义的一面。汉九年(公元前198年),汉高祖任命他为太子太傅,让他做了太子的老师。不过,高祖并不喜欢太子,他一门心思想要立自己的宠姬戚夫人的儿子如意做太子。知道了刘邦的心思后,叔孙通一反常态,极力诤谏道:“古时的晋献公和近代的秦始皇都因为在立储问题上犯了大错,造成了天下大乱的局面。现在太子仁厚孝顺,没有任何过错,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陛下与太子生母吕皇后是患难夫妻,怎可背弃。若必要废长立幼,那么臣宁愿先死,以颈血洒遍朝堂!”叔孙通的一席话,把刘邦也吓住了,他赶忙说:“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谁知叔孙通不依不饶道:“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不稳,天下就要震动,陛下怎么可以拿着天下当儿戏?”刘邦被驳的哑口无言,只得说:“我听先生您的。”后来,刘邦见老臣们都站在太子一边,也就断了废立的念头。

  汉高祖驾崩后,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由于当时的朝堂对祭祀礼仪知道的人不多,于是惠帝就改封叔孙通为太常,制定宗庙仪法。后来汉朝的诸多仪法大多以叔孙通的著述为基础。

  汉惠帝经常要到长乐宫去朝拜吕太后,可是路比较远,走起来不方便,于是他就建了一座天桥一样的复道,可他没注意到这条道居然建在了通往高祖宗庙的通道上方,这是违背古代礼法的行为。叔孙通自然看出了问题,不过他不动声色,私下里对惠帝说:“陛下怎么可以将日常的通道建在通往高祖宗庙的通道上方呢,这不是让后世的子孙走在祖先的头上吗?”惠帝大惊,立刻就要命人把复道撤了,叔孙通马上阻止他道:“君主不能随便的出现过失,现在已经做错了事,百姓也都看的清清楚楚的。如果大肆更张,那是明白无误的告诉天下自己的过失。不如在渭北建立一座高祖的别庙,每到该祭祀的时候,到别庙祭祀,这样为祖先多建宗庙的行为也是符合孝道的。”于是惠帝立即派人在渭北为汉高祖建了一座别庙,弥补了自己的过失。

 

  “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这是司马迁对叔孙通的评价,作为同样怀儒家思想的人物,司马迁把叔孙通推崇为汉家的儒宗,足见叔孙通在当时儒生心目中的地位。从历史的记载看,叔孙通的圆滑世故似乎与我们心目刚正不阿的儒家人形象有那么点出入,但仔细推敲一下,他还真是完全按照了祖师孔子的教诲为人处事的。孔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可见孔圣人也认为说话要善于察言观色,把握时机。当秦二世问儒生们对陈胜吴广起义的看法时,他们都没有仔细观察二世的脸色,只有叔孙通从二世脸色的大变中读到了他心里的想法,立刻改了一套说辞,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可是那些不长眼的书呆子们却依然自说自话,最终被二世下狱。孔子曾多次谈到邦有道和邦无道的时候,君子该采取的做法,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一再强调处事要有策略,既要抓住好机会,又要保护好自己。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秦的灭亡已成定局,叔孙通虽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但却使自己免于刑戮。尽管得到了秦二世的重赏,却毫不留恋,严格按照孔子所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原则,即刻逃离了咸阳,回到自己的家乡。

  投奔汉军后,叔孙通根据现实的情况,向争战中的刘邦推荐了一批敢死的勇士,虽让跟随他的儒生们颇有微辞,但不得不说这是对天下大势有了明确的判断之后,做出的明智之举。即使是在刘邦称帝之后,叔孙通也没有马上劝他制定礼法,而是在刘邦实在对群臣的无礼行为忍无可忍之际,才徐徐的道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便立即得到了刘邦的认可。这正是孔子所说的:“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叔孙通认准了刘邦这个人,也看准了说话的时机,可谓既不失人也不失言,确实是智者才有的能为。

  虽然叔孙通很懂得用策略进言、做事,但在真正的大义面前,他还是决不含糊的,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他象我们熟悉的那些忠臣一样,以死诤谏,绝不退缩。而针对一些有变通可能性的事情,他又积极的为君主出谋划策,将问题圆满的解决,真正做到了通权达变,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这也正是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应仁、智、勇兼备,不可迂腐。所以,尽管曾被一些儒生指责,但叔孙通仍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儒家人物,他是那个时代孔子思想最好的传承者和宏扬者,是孔圣人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学生!

 

 

重点推荐

连载: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

 

               推荐文章

 

谁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羊倌?               吴起:一生都为婚姻所累的战神

《大秦帝国》:商鞅为何要三试秦孝公        刘邦与吕后的博弈人生

从英明仁圣到酗酒嗜杀的魔王皇帝           改变人类历史的四次“意外”

配角关羽是如何夺了武圣之位的?     《三国演义》中能够指点人生的五句名言

谁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病大虫”          “病大虫”就是“病老虎”吗?

苏东坡与“妻管严”和“老夫少妻”的流传   上帝之鞭——草原帝国三次横扫世界之谜

人类历史上的十大悲情英雄                “纸圣”蔡伦的权宦生涯

尉迟敬德:门神原来是情圣                 拿破仑是被“蜘蛛”打败的吗?

中国历史上最洒脱的抑郁症患者              李斯:都是老鼠惹得祸

北京奥运会不可忘却的十大人物              同是削藩,为何汉景帝与建文帝一成一败?

中国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十句遗言            靠“拳头”搏得状元的北宋名臣

从“凿壁偷光”到“偷盗土地”的神童        中国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十句遗言

被“坐皇帝”千刀万剐的“立皇帝”刘瑾     “娘子军”统帅的风云一生

“相亲”还是“不相亲”这是个问题          历史上的和珅到底有多大权力

元帝国是亡于一次成功的治水工程吗?        不看《赤壁》的八大理由

异姓封王的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吗?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河南籍名相(一)

被从历史中抹去的人类史上唯一的女教皇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河南籍名相(二)

同为女王命运却截然相反的两姐妹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次战争(一)

让整个欧洲都为她而战的女人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次战争(二)

缔造中国最伟大盛世的两位“穷”宰相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死对头

撼动大树的蚍蜉——改变历史的小人物们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河南籍名将

国家危难之时不可忘却的十句名言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无敌之师

中国古代十大英年早逝的“愤青”            春秋时代最乱伦家庭的人伦悲歌

统治日本二百余年的八句家训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的“非美丽”人生

中国历史上最侠肝义胆的诬告陷害者          拥有非凡人生的四个“遗腹子”

淫乱的齐桓公为何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止谤《百家讲坛》将亡文并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