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漳州的“漳”
(2009-06-01 17:09:58)
标签:
漳州字义陈政辉煌杂谈 |
分类: 易行漳州 |
文/虎伯
生在漳州,活在漳州,对漳州应该熟悉不过。可是,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这个城市要叫漳州呢?一下子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北京是因为它在北方,又是京都所以叫北京;上海是因为在海边;长春是取四季如春之意。这些都比较好理解。可是查字典词典,你会发现,漳州之“漳”字,本身就是地名或水名用字,别无实在意义。这无疑象是说“因为叫漳所以叫漳”,似乎太无“文化”了,未免略有遗憾之感。
有人说,漳州最先建州于云宵(当时的漳浦境),是因云宵之漳江而得名漳州,可是云霄这条江又为什么叫做漳江呢?《漳州府志》的陈政本传说,陈政屯兵云霄,曾渡绥安溪。其母魏氏夫人捧清水而饮,深情地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因而把该江叫做“漳江”,漳州也因此而得名。《云霄厅志》则有陈政视云霄溪“此水如上党之清漳”,因而命名漳江的记载。宋代漳州府志即命名《清漳志》。至于此说是否确实,如今也无从考究,但觉得只因某人一句感叹的话而命名,似有牵强之嫌,而且如上记载就有说是陈政将军所言,有说是其母魏氏所言,可见传说的分量更多一些。
但不管怎么说,漳州的得名也没有其他说法,此说一直被作为州名由来的最佳解释,信之也无不可,我们这里只从文字的组成来聊聊“漳”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说:“水以漳名、洛名者最多,今略举数处:赵、晋之间有清漳、浊漳,当阳有漳水,灨上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余考其义,乃清浊相蹂者为漳。章者,文也,别也。漳谓两物相合,有文章,且可别也。清漳、浊漳,合于上党。当阳即沮、漳合流,赣上即漳、灨合流,漳州余未曾目见,鄣郡即西江合流……”沈括解释了漳字的本义是:清浊相蹂者为漳,并列举了有关“漳”字地名为佐证。可惜漳州其“未曾目见”,但我们曾目见的人都知道,漳州故府所在的云宵之漳江,同样是“清浊相蹂”的。旧志云:溪水自西林而出,海水自铜山海门而入,清浊合而成章。
这应该是最合理的解释了,可是合理却没有广为人知,人们更喜欢从表面现象来看待问题。曾有人认为,“漳”即“泣早”,不吉利。甚至有传说言,古时漳州立城门时,因忌讳“泣早”便不写楷书而代之以篆。且不去考究这一传言是否属实,但至少说明一直以来就有人把“漳”字拆成“泣早”了。本来以为“漳”字没文化内涵已经够遗憾的了,如此一拆,更增加了几分失落与伤感。
我个人却认为,以其把“漳”字拆成“泣早”,还不如拆成“水章”的好。拆成“泣早”明显是一种悲观主义,而“水章”之解,却更符合漳州的情况。章,花纹,引申为美丽的意思,“漳”即“美水”之意,而美水则符合沈括“清浊相蹂者为漳”的意思,因为清浊相蹂者必有多彩之美。这个意思表明的,可以说漳州是个美丽的滨海城市,也可以说,漳州有美丽如画的九龙江。
另一个意思是,“章者,文也”,“漳”,水边有文,即滨海文盛之地也。虽然唐取名为“漳”之时,本地文人还未有如何出色,但至少有某种预示意义。你看,自从立州而称为“漳州”之后,此地文风日盛,文人倍出,真不愧为海滨之邹鲁,海边的文明城市。而且,水边之“章”字又是“立早”之合,立为立足、立事之意,引申为站稳脚跟并出类拔萃,有如“章”字通“彰”即彰显之意。当取名之时,无疑寄托了本府先人希望此地尽快发展(立得早)的美好愿望。
而“漳”之“立”字位于整字后天八卦之坤位,坤即西南方,位乃州之诏安境域,作为“书画之乡”,诏安应该也不辱没“漳”字之“立”位吧?此可为冥冥之中的某种诱导力量乎?
在《说文解字》中,章是“从音从十”,而音是“从言含一”,则“章”字不妨也可以理解为是“言”与“干”两个字素组合而成。如此说来,“漳”就可以理解为,这个立足于海边的城市,不仅仅要善于表达和注重名誉宣传,更重要的是要把言论付诸行动,要根据实际脚踏实地“干”起来,才能达到更加美丽这一“漳”字的本义。
另外,漳字还可析为从水、从音、从十,水为沿海城市,为海峡西岸;音为曲,为号角;十为纵横。那么,结合当前漳州形势,岂不刚好是“吹响纵横海西的号角”吗?
唯愿漳州不仅美丽如画,还要文明成风;不仅闻名于外,还要脚踏实地;不仅曾经辉煌,还要继续腾飞。如此,则不管如何拆解,不管用何种字体书写,“漳”字都将是诱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