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若闲时来吃茶
(2009-03-27 08:16:27)
标签:
茶交际茶道杂谈 |
分类: 散文杂谈 |
文/虎伯
火金姑,来食茶,
茶烧烧,配香蕉,
茶冷冷,配龙眼,
……
这是一首在闽南广泛流传的童谣。看,孩子们多么喜欢那漂亮的“火金姑”(萤火虫),多么希望邀请她们来一起玩,于是,拿出了他们待客的看家本领。
是的,茶在生活中不仅具有提神醒脑和保健作用,许多文人雅士还把品茶当作休闲、静养、品味生活的一种高雅活动。其实,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充当的最重要功能,还是交际,它在这方面被运用得最为广泛、最为普遍。你只要听听上面的童谣、看看百姓几乎家家都备有各式各样的“茶桌子”就明白了。
以茶待客,不受对象限制,可以是泛泛之交,可以是亲朋至友,可以是布衣百姓,也可以是达官贵人。也不受形式、时间等的限制,可以是浅聊辄止,也可以是促膝深谈……
茶作为交际手段自古皆然,“捧茶献果”是古时待客的典型礼节。许多场合,还把它发展成一种形式,清代的“形式茶”便是当时官场中应酬的特殊规矩。官吏见客,分宾主落座后,差役照例用盘子端两个盖碗茶来,下有茶托、中有茶盅、上有茶碗盖。但这茶无论主人客人都是不吃的。客人告辞时,主人左手把茶托端起,右手一按茶盖,差役即明白要客人走,这叫“端茶送客”。
虽说客不分贵贱都可用茶招待,但其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却足以让主人对客人的热情程度轻易区分开来。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旧时的某种人情世态。据传某寺庙里有个势利老僧,一日见一寒儒上门,招待他时只淡淡地说了声“坐”,然后吩咐童子曰“茶”。交谈中发现客人谈吐不俗,看来绝非泛泛之辈,于是改口曰“请坐”,吩咐童子“敬茶”。及至对方说其乃当时文坛泰斗某某时,老僧肃然起立曰“请上坐”,并吩咐童子“敬香茶”。———世态炎凉,乃至于此!
当然,如上述之人之事,毕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茶用于交际,其最为完整、成形的,莫过于茶道。茶道,可以理解为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所以,茶道实为高层礼节。日本人常用茶道待客,举行茶道仪式时,不仅茶具讲究,并有一套严格的茶道规矩,即和、静、清、寂四规。客人进入茶室后,宾主互致敬意,敬茶时左手掌托起茶碗,右手扶碗边,客人接过茶碗举至额角,表示谢意,双手捧碗,旋转三圈,赏玩碗的花纹质地后,方能饮茶。
也许有人认为,喝茶之道,主要盛行于中国和日本等东方国家。其实,别具交际意义的“下午茶”一词,却是西欧的特产。1662年,葡萄牙公主嫁给英王,后因其推动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而被誉为“饮茶皇后”。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宫廷盛行并成为一种礼仪,接着便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他们社交的风行饮料,半世纪后普及到了民间。现在的英国人虽然不再像从前一样身着盛装“外出喝茶”,但一个饮茶礼仪至今仍十分重要,即喝茶时间,有“早茶”、“十一点钟茶”和“下午茶”等,其中“下午茶”发展成最为固定的一种交际形式。
社会上常看到一些人因没有用酒招待客人而感到不好意思,往往自我解嘲说,以茶代酒,以茶代酒。不过只要看看如上人们用茶道待客的庄重程度,你就完全不必为以茶代酒自责了。何况,我国传统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开门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以茶待客,绝对不比以酒待客来得寒碜,甚至更为高雅,更有意义。
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郑板桥有一首《七绝》写道:
湓江江口是奴家,
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
门前一树紫荆花。
诗中细致地刻画了一位含羞的村姑巧妙地借请“吃茶”,邀请意中人到她家做客的美妙情态,读来让人会心一笑,美感顿生,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