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细节穿衣服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育儿技巧家庭教育育儿 |
分类: 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
在儿童教育中,最关键的就是因材施教。但这需要一个前提,也就是说家长必须对自己孩子有所了解,知其长知其短,这才能保证你的教育事半功倍。而了解孩子,就需要从生活细节开始。比如简单的孩子穿衣服,你仔细地观察,就能寻找出许多深层的意义。这些生活细节可能对你来说,是没有任何创意的,但日复一日的孩子重复行为,是了解孩子的重要信息。
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就可以得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性格、为人、气质、智力、技能、独立性、自主程度等许多方面。有一句俗话叫“灯下黑”,引申的意思是指,人们对发生在身边很近的事物和事件反而不能察觉。这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经过家庭与社会环境的洗礼,他们都将培育出自己的思考能力,也都发展出各自的行为模式。在其成长过程之中,孩子的种种反应都显现出他们不同的特质。
也许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太普通、太经常了,许多父母基本就“视而不见”了,就算当时感觉一点孩子的情绪,但一转脸,就什么都忘记了。这就是孩子与成人的典型差异之一。我们成人做事情,已经熟练到可以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而且在一个指导原则下,非常讲究规则和效率,以便进入下一个行为。但孩子却做不到这点,他们还不会按照原则行事,时间概念也不强,对他们吸引最大的是,凡事都要有趣。
还是拿孩子穿衣服来说事,让我井中月带着大家,看怎么来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
第一,从原动力方面观察
也就是说,孩子穿衣时,我们要了解是什么原因让孩子穿衣服。也许,许多朋友说这不是废话嘛,呵呵。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有一个行为,可能是来着自身的需求,也可能来自外在因素,但也不排除是一种毫无缘由的行动。所以,孩子穿衣服,虽然天天都在做,但由于情景不同,可能背后的原动力也是不一样的。
孩子和成人在行为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成人做事除了想要结果外,还有一个责任在其中。对于4-5岁的幼儿,属于前道德判断阶段,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道德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对于4-8岁的幼儿,属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受孩子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对行为做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所以,对幼儿来说,凡事必须有趣!
在观察中,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 是否有要求:孩子可能是根据你的要求,来穿衣服的;
● 是否是自己的主动需求:这可能是孩子按照习惯的无意识行为,也可能是由于冷,也可能是孩子游戏的需要,甚至可能是展示或炫耀;
● 是否只是追随:有一些孩子自己不知道要做什么,看到别人做了,自己就跟着做;
第二,从环境方面观察
孩子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行为有许多的影响。孩子的行为,也不可能脱离当时的情境而发生。在这方面,成人忽视的非常多,从原因上讲,这是我们成人的能力要比孩子强得多。比如,你随手就可以拿到床边的衣服,而孩子想拿到,可能就需要经过“爬、下地、穿鞋、拿、回床”这一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有时孩子穿衣服闹情绪,和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对孩子的行为,从环境方面观察,其目的就是让父母明白,孩子有时候的哭闹,完全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当你解决孩子对环境的不安,你的教育和管理就会相对容易,且易达到你的期望值。而你忽视这方面的因素,你很可能把孩子的不合作,归结为孩子对你的反抗,或者是不想做这个“行为”。
在观察中,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 周围设施:孩子的衣服距离远近,是否好拿,是否有工具借助;
● 气候原因:这可以影响孩子是否想穿衣服、速度等;
● 旁人:孩子穿衣服时,是否有其他人影响,是否孩子对某人有较强情绪,是否在意某人的评价等等;
第三,从孩子能力方面观察
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某些行为,喜欢走极端。不是采取一帮到底的策略,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来看,希望孩子做出成人那样的效果。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没有按照孩子的生理发展水平来评定。从孩子的生理角度看,3-4岁时,身体动作比以前灵活,开始协调。手部小肌肉有较大发展,动作逐步精细化。4-5岁时,动作更为灵活,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动作质量明显提高。5-6岁时,可做比较复杂的技巧性运动,双手更灵巧,操作物体能力大大加强。
由此可以看出,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孩子不愿做某个行为,不一定是不喜欢,也不是不想做,而可能是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也不希望收获“失败”的感觉。对你简单的事情,可能对孩子而言,是很难完成的。比如,孩子的精细动作需要在手部小肌肉比较成熟之后,到4岁以后,你教孩子系扣子才有可能真正学会。
在观察中,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 怎样穿衣服:孩子是有技巧的?笨拙的?手忙脚乱的?轻松自如的?是否有遇到困难?
● 是否有合理的顺序:先穿里面的衣服,还是先穿外面的衣服?
● 是否有超年龄的能力:孩子是否自己会系扣子?会拉拉链?
● 是否提出需要帮助:是一直等待,还是主动提出?在旁人帮助时,是否配合等等;
第四,从孩子情绪反应方面观察
孩子发生一个行为的时候,一定会有情绪的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情绪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旁人、环境、原动力、能力、事情本身等方面,是与其思维、感觉,与实际行为结果为基准做出的反应。另外,孩子该行为后,准备做什么事情,也是会对孩子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比如,穿好衣服就可以吃冰激凌,此时孩子的情绪是高兴的,且动作迅速。
对于幼儿,在情绪方面和成人有较大差异,他们几乎不会作假。所以,你观察到的孩子情绪,就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所以,留心孩子的情绪反应,将可以获得许多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对当前行为的情绪判断,需要考虑上一个行为的情绪影响,比如,孩子正在吃冰激凌,你打断孩子,并让孩子先收拾玩具,其“不高兴”的情绪一定会延续过来,并影响到“收拾玩具”这一行为,导致这个行为也是“不高兴”的。
在观察中,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 心情上:孩子是心甘情愿的?高兴的?烦躁的?不情愿的?沉默的?抗拒的?平和的?
● 态度上:是否认真?是否故意捣乱?偏好某个衣服?
● 期望上:是否想自己完成?是否期望你的赞赏?
● 速度上:快速的?仔细的?迟钝的?磨蹭的?
朋友们看到这里,也许说观察孩子穿衣服还要这么复杂?其实,我井中月写了这么多,只是引导大家,我们观察孩子的行为可以怎么做、观察什么。如果你对此很陌生,就像刚学骑自行车一样,肯定是跌跌撞撞的,当你已经很熟练的时候,就不会想,还需要怎么骑自行车才不会摔跤一样,完全变成“有意后注意”了。当你学会观察孩子,我想,你对孩子会有较深的了解,你也可以进行你的因材施教了。!(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就可以得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性格、为人、气质、智力、技能、独立性、自主程度等许多方面。有一句俗话叫“灯下黑”,引申的意思是指,人们对发生在身边很近的事物和事件反而不能察觉。这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经过家庭与社会环境的洗礼,他们都将培育出自己的思考能力,也都发展出各自的行为模式。在其成长过程之中,孩子的种种反应都显现出他们不同的特质。
也许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太普通、太经常了,许多父母基本就“视而不见”了,就算当时感觉一点孩子的情绪,但一转脸,就什么都忘记了。这就是孩子与成人的典型差异之一。我们成人做事情,已经熟练到可以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而且在一个指导原则下,非常讲究规则和效率,以便进入下一个行为。但孩子却做不到这点,他们还不会按照原则行事,时间概念也不强,对他们吸引最大的是,凡事都要有趣。
还是拿孩子穿衣服来说事,让我井中月带着大家,看怎么来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
第一,从原动力方面观察
也就是说,孩子穿衣时,我们要了解是什么原因让孩子穿衣服。也许,许多朋友说这不是废话嘛,呵呵。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有一个行为,可能是来着自身的需求,也可能来自外在因素,但也不排除是一种毫无缘由的行动。所以,孩子穿衣服,虽然天天都在做,但由于情景不同,可能背后的原动力也是不一样的。
孩子和成人在行为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成人做事除了想要结果外,还有一个责任在其中。对于4-5岁的幼儿,属于前道德判断阶段,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道德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对于4-8岁的幼儿,属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受孩子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对行为做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所以,对幼儿来说,凡事必须有趣!
在观察中,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 是否有要求:孩子可能是根据你的要求,来穿衣服的;
● 是否是自己的主动需求:这可能是孩子按照习惯的无意识行为,也可能是由于冷,也可能是孩子游戏的需要,甚至可能是展示或炫耀;
● 是否只是追随:有一些孩子自己不知道要做什么,看到别人做了,自己就跟着做;
第二,从环境方面观察
孩子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行为有许多的影响。孩子的行为,也不可能脱离当时的情境而发生。在这方面,成人忽视的非常多,从原因上讲,这是我们成人的能力要比孩子强得多。比如,你随手就可以拿到床边的衣服,而孩子想拿到,可能就需要经过“爬、下地、穿鞋、拿、回床”这一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有时孩子穿衣服闹情绪,和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对孩子的行为,从环境方面观察,其目的就是让父母明白,孩子有时候的哭闹,完全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当你解决孩子对环境的不安,你的教育和管理就会相对容易,且易达到你的期望值。而你忽视这方面的因素,你很可能把孩子的不合作,归结为孩子对你的反抗,或者是不想做这个“行为”。
在观察中,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 周围设施:孩子的衣服距离远近,是否好拿,是否有工具借助;
● 气候原因:这可以影响孩子是否想穿衣服、速度等;
● 旁人:孩子穿衣服时,是否有其他人影响,是否孩子对某人有较强情绪,是否在意某人的评价等等;
第三,从孩子能力方面观察
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某些行为,喜欢走极端。不是采取一帮到底的策略,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来看,希望孩子做出成人那样的效果。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没有按照孩子的生理发展水平来评定。从孩子的生理角度看,3-4岁时,身体动作比以前灵活,开始协调。手部小肌肉有较大发展,动作逐步精细化。4-5岁时,动作更为灵活,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动作质量明显提高。5-6岁时,可做比较复杂的技巧性运动,双手更灵巧,操作物体能力大大加强。
由此可以看出,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孩子不愿做某个行为,不一定是不喜欢,也不是不想做,而可能是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也不希望收获“失败”的感觉。对你简单的事情,可能对孩子而言,是很难完成的。比如,孩子的精细动作需要在手部小肌肉比较成熟之后,到4岁以后,你教孩子系扣子才有可能真正学会。
在观察中,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 怎样穿衣服:孩子是有技巧的?笨拙的?手忙脚乱的?轻松自如的?是否有遇到困难?
● 是否有合理的顺序:先穿里面的衣服,还是先穿外面的衣服?
● 是否有超年龄的能力:孩子是否自己会系扣子?会拉拉链?
● 是否提出需要帮助:是一直等待,还是主动提出?在旁人帮助时,是否配合等等;
第四,从孩子情绪反应方面观察
孩子发生一个行为的时候,一定会有情绪的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情绪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旁人、环境、原动力、能力、事情本身等方面,是与其思维、感觉,与实际行为结果为基准做出的反应。另外,孩子该行为后,准备做什么事情,也是会对孩子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比如,穿好衣服就可以吃冰激凌,此时孩子的情绪是高兴的,且动作迅速。
对于幼儿,在情绪方面和成人有较大差异,他们几乎不会作假。所以,你观察到的孩子情绪,就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所以,留心孩子的情绪反应,将可以获得许多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对当前行为的情绪判断,需要考虑上一个行为的情绪影响,比如,孩子正在吃冰激凌,你打断孩子,并让孩子先收拾玩具,其“不高兴”的情绪一定会延续过来,并影响到“收拾玩具”这一行为,导致这个行为也是“不高兴”的。
在观察中,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 心情上:孩子是心甘情愿的?高兴的?烦躁的?不情愿的?沉默的?抗拒的?平和的?
● 态度上:是否认真?是否故意捣乱?偏好某个衣服?
● 期望上:是否想自己完成?是否期望你的赞赏?
● 速度上:快速的?仔细的?迟钝的?磨蹭的?
朋友们看到这里,也许说观察孩子穿衣服还要这么复杂?其实,我井中月写了这么多,只是引导大家,我们观察孩子的行为可以怎么做、观察什么。如果你对此很陌生,就像刚学骑自行车一样,肯定是跌跌撞撞的,当你已经很熟练的时候,就不会想,还需要怎么骑自行车才不会摔跤一样,完全变成“有意后注意”了。当你学会观察孩子,我想,你对孩子会有较深的了解,你也可以进行你的因材施教了。!(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前一篇:案例分析:帮助孩子应对恐惧的策略
后一篇:为人处事要礼貌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