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案例分析:帮助孩子应对恐惧的策略

(2011-08-01 07:02:50)
标签:

恐惧

害怕

案例

儿童教育

父母教育

孩子心理

育儿技巧

育儿

分类: 案例分析

  按:本文是对《实战模拟:当孩子害怕一件东西时》的总结,感谢各位朋友的参与,很多评论写的非常好,对本文的完成提供了N多帮助,谢谢啦!

  

  场景:你2-4岁左右的孩子,某天你给孩子买了一个会闪光的悠悠球,孩子挺高兴抓起来就玩起来,当亮光闪起来后,孩子突然哭了,说不玩了,还大声说害怕。于是,你给孩子示范怎么玩,并且对孩子说:“这就是一个玩具而已,不必害怕。”但孩子依然害怕,此时,你会怎么处理?

  

  解答: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令他恐惧的东西。对于孩子的恐惧情绪,不能简单认为孩子是胆小的,也不能急于让孩子不惧怕某个事物。在处理上,家长需要特别的小心,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不能减轻孩子的恐惧感,反而会增加其恐惧。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孩子惧怕的东西,避免过度保护孩子,长时间不让孩子接触也是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这是因为,让孩子学会面对恐惧、克服恐惧,也是孩子在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说,在婴儿早期是没有恐惧反应的,他们也还没有防御危险并保护自己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恐惧是6个月后产生并发展的。而对于婴儿晚期、幼儿来说,他们对明知可怕的事情反抗性最强。而恐惧的来源,则可能有多种原因,更可能是多个原因的组合。

  

  恐惧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也与个体的素质及个性有关,而素质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孩子是否对一些事物恐惧,关键不在遗传,而在后天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长不要把孩子当成人看待,过于追求完美,导致孩子由于自信心不足而恐惧。而当孩子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如哭闹、大声喊叫、紧张不安、失控感、心慌、出汗、颤抖、恶心、四肢无力、失尿等。

  

  从孩子恐惧的原因上看,由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说不清楚为什么害怕,所以孩子的恐惧对成人而言,可能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因为在成人眼里,引发孩子恐惧的事物,基本上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家长往往从自己的认知出发,认为孩子就是胆小,一次又一次地拿孩子害怕的东西给他,希望以此“训练”孩子的胆量。可惜,这样处理的结果,十之八九不仅是无效的,还会加剧孩子的恐惧心理。

  

  从恐惧的对象看,除了是某种物品或现象,还可以是某些行为。例如孩子不敢爬高、不敢从高处跳下等,对此处理方法是一样的,下文中我会更具体的阐述。为了避免恐惧发作,孩子会采取本能的反应,就是回避所害怕的东西。另外,从孩子的气质上看,胆汁质、多血质的孩子,恐惧情绪会少一点,而黏液质、抑郁质的孩子,则表现多一点。

  

  仔细分析孩子的恐惧原因,我井中月个人认为,可能有下面的几个可能:

  认知方面的:

  ● 对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而产生的恐惧;

  ● 由于以往经历过类似的痛苦,因回忆而产生恐惧;

  ● 对陌生东西的恐惧;

  ● 被用类似的东西吓唬过,使孩子认为该物品是非常可怕的;

  ● 见到其他孩子害怕,被“传染”也感觉某物可怕;

  ● 孩子看到某个东西,产生想象,但孩子不能区分到底是想象还是现实;

  ● 孩子认知能力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认为某些东西会伤害自己;

  ● 孩子把自己无法解释的东西想象成可怕的东西;

  

  感觉、情绪方面的:

  ● 接触一些触感不舒服的物品,孩子内心产生恐惧;

  ● 看到非常丑陋、吓人的东西;

  ● 由于其他情绪或需求没有满足,但孩子的情绪延续,使你认为孩子惧怕某物;

  

  间接方面的:

  ● 你害怕某物,或怕某物伤害孩子,对孩子说这东西是非常可怕的;

  ● 你内心害怕某物,虽然没有说,但你的身体语言告诉孩子,这东西是非常可怕的;

  ● 当时的环境、情境因素影响;

  

    身体本能反应方面的:

  ● 导致身体产生强烈不适的强烈刺激,例如巨大刺耳的声音、强光等;

  ● 各种大自然现象,例如闪电、打雷、地震等;

  

  根据上面的原因分析,当孩子对某物恐惧的时候,家长对应的解决流程也就可以出来了。我井中月认为,基本的方式分:及时反映、确认孩子怕什么、确认恐惧原因、判断害怕程度、尝试排除恐惧这几个步骤。下面逐一简单说明一下。

  

  1、及时反应

  当孩子通过哭闹,对某物呈现恐惧的时候,作为家长,首先要把该物品拿走,同时要认可和接受孩子的情绪反应。如果你不是特别的确定,可以轻轻询问孩子进行核实。其后重要的工作就是理解孩子的恐惧,并利用共情、倾听技术(可参加我的相关博文),认同孩子情绪,使孩子安定下来。当然,也可以采取拥抱,或拿孩子熟悉的玩具分散注意力等方式,这都可以让孩子感觉安全。

  

  2、确认孩子怕什么

  当孩子平静以后,首要的工作就需要核实孩子到底惧怕的是什么。如果这个物品比较单一,也没有什么变化,则基本可以确定是这个物品的材质或形状。而对一些复杂的,如声、光、动俱全的物品,需要检验孩子怕的是那一类,或者是害怕其属性的组合。这里提醒的是,检验最好拿其他类似的物品进行测试,也可以选单项功能的物品。比如案例中说的,可以闪光的悠悠球,你可以取出电池,不让闪光。

  

  3、确认恐惧原因

  如果经过测试,发现孩子对惧怕的物品相类似的,并没有过激的反应,则基本可以认为不是认知方面的原因。此时你可以拿孩子真实惧怕的物品,尝试再次“无意识”地给孩子,也许此时孩子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如果经过测试,发现孩子惧怕这个物品的某个属性,或拿真实惧怕的物品给孩子,孩子再次惧怕,则基本可以判断孩子的恐惧,可能是孩子认识方面的原因。

  

  4、判断害怕程度

  在确认孩子怕什么和恐惧原因之后,就可以进行害怕程度测试。这里只给大家介绍一个极其简单的办法:距离法。按照心理学的分析,人怕一个东西,是和其距离相关的,也就是说,虽然看到一个自己害怕的东西,但如果距离较远,人也是会认为比较安全的。所以,你可以把孩子惧怕的东西,如案例中说的闪光悠悠球,放到孩子经常可以看到,但又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上,随时调整距离远近,留意孩子的反应。如果依然惧怕,则再远一点、隐蔽一点。

  

  5、尝试排除恐惧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讲,排除孩子对一些物品或行为的恐惧,是可以有许多方法的。这主要是孩子的恐惧,和成人的恐惧不同,随意性较大,且许多时候是和认知相关。随着孩子生理、心理、认知的发展,许多惧怕的东西,也会逐渐被孩子认可。另外,不要和学龄前的孩子讲道理,由于孩子还没有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孩子不会真正明白的。说到排除恐惧的方式,可以有以下的几种。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方式。

        

  方法一:远观

  利用孩子的模仿、从众心态,可以在看到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暗示孩子,并让孩子远远的旁观。也可以在离孩子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家长自己玩。当玩出花样后,孩子就会克服恐惧心理,而被玩的乐趣吸引, 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使他战胜恐惧。

  

  方法二:一起玩

  只有当孩子害怕程度降低,或已经相对敢于接触的时候,本方法才比较合适。此时就建议父母与孩子一起去玩,这样就可以使孩子感到安全,知道你随时可以保护孩子。同时,密切观察孩子的表现,孩子稍有烦感,立即结束,下次再试。

  

  方法三:时间等待

  孩子的认知发展是很快的,某些惧怕的东西,停留一段时间再给孩子,孩子可能就不害怕了。本方法简单、偷懒,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失去了一种应对“恐惧”的训练。让孩子知道他们惧怕的东西,可能是对他们毫无损坏,这对他们的认证有极大的帮助。

  

  方法四:属性尝试

  本方法适用于有多种属性的物品,比如案例中的闪光悠悠球。你可以在生活中,找单纯闪光的、单纯转动的东西等,让孩子分别进行适用,逐渐刺激孩子。当孩子适应这些属性,自然会对整体的事物不再惧怕了。

  

  方法五:混合尝试

  把孩子所害怕的东西,同可能引起愉快感的东西放在一起,孩子就容易适应和不会再害怕了。或者是在孩子比较愉悦的时候,让孩子观察所害怕的东西,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孩子很喜欢积木,你就可以把闪光悠悠球放在积木箱旁边。

  

  方法六:逆向尝试

  本方法是利用孩子逆反的心理进行对抗恐惧训练。一般情况下,孩子喜欢玩一些家里的生活用品,此时你就可以把孩子惧怕的东西,和这些生活用品放到一起。孩子不去翻也是一种好结果,想玩,则自己需要挑战自己的恐惧心理,呵呵。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孩子产生恐惧时,家长认同孩子的情绪,进行安抚即可。但是不要过度“关注”他的恐惧,也不要用给零食、许以好处等方式来转移恐惧。因为,父母的过度关注,有可能加深孩子的敏感,让他觉得“这本来就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东西”;而用“好处”诱使孩子转移注意力,会让孩子发现,他只要害怕了,就会从家长那里获得特殊的“好处和利益”。所以聪明的孩子很可能用装作害怕,作为达到目的的小伎俩。

  

  如果上面的方法依然不行,则需要考虑进行心理咨询,采取例如系统脱敏法等心理治疗方法进行干预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让孩子脱离恐惧,也是不大可能一步就到位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当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          案例分析:当孩子遇到宠物狗》  

    案例分析:孩子拿脏东西玩》                案例分析:新帽子被孩子换回小画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