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圆的,人生是长的
文/毕家妈妈
晚上11点,朋友睡不着,打电话过来:今天老师说我儿子是班上唯一还没有掌握十以内加减的孩子了,我儿子以后也会像我一样数学老挂红吗……
我的婆婆曾经跟我说:有了孩子,就是一辈子的牵挂。
在竞争激烈的当代,我们做父母,可以牵挂、关怀却不焦虑吗?
可以。因为人生是圆的,人生是长的。
人生是圆的
从人的能力的多元性互补性来看,人生是圆的。
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的曾凡林教授在跟我谈到学障儿童问题时说:不管是否有学障,每个人最后往往都仍然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因为人的能力是补偿性的,数学不好,学文科,语言不好,可以画画。
这让我想起旅法画家严培明。他从3岁开始严重口吃。他告诉我:“口吃让我一生都在寻找别的跟人交流的方式。”他当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式:2009年,他的画挂进了卢浮宫,就在蒙娜丽莎背后的那面墙上。
这无疑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在人的一生中,某些时刻或某些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跟学习能力相关的问题。幸运的是,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仿佛一个柔软的可塑的圆球,一个方面有问题的时候,另一方面可以“变形”或“伸展”过来帮忙,使人生这个雪球往前不断滚动。在互相补偿的情况下,有时这个“雪球”可以滚得很大,严培明之外,可以顺手拈来的例子还有迈克尔•菲尔普斯,自幼多动症,坐不住,母亲干脆让他去游泳,后来被称作“飞鱼”,在北京的“水立方”里拿了8枚金牌。
其实,人的能力的补偿性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只是按照我们常规的思维和心态难以去发现和承认。
大儿子上学了。虽然是国际部,但学业要求跟幼儿园完全不同,作业之多,要求之严,对他来说简直有劈天盖地的感觉。作业之一是区分词组和句子。十道题,他几秒钟就做出了所有的选择,并且完全正确。我不是不相信奇迹,但我知道他的单词量和阅读速度,于是问他。他的回答是:句子都有句号在后面。
解决问题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我也许应该要求他一个词一个词艰难却“踏实”地读出来,然后再决定是否完整,是否是句子,但我也可以让他就此搁笔,跟弟弟欢喜地玩游戏去。我折衷了,跟他一起把选出来的句子念了一遍之后,放他走了。
在我的孩子这里,他的语言识字能力可能不够强,但是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发达,于是“绕”过来,帮助了他。我做事爱看结果,同时也不喜欢自讨苦吃,并且不愿意为一时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而压抑他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样的情况下,我的选择就是睁只眼闭只眼,指望他如果这一次可以这样得到解脱,下次遇上麻烦也许还是可以“脱身”,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能力。
国内教育体制一向对偏科很敏感。偏科的实质,其实就是能力发展的不均衡。
台湾来的刘弘白先生,开办“刘氏”教育中心,收治学习障碍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为学障儿童提供帮助,同时在国内普及和推广对于学障的认识。他提出了耳聪目明理论,也就是说孩子在听觉、视觉、运动等方面出现问题,造成学习能力障碍,结果导致成绩落后,成为所谓“差生”,而通过相关的视听动的训练,可以克服这种能力障碍,帮助孩子学业进步。
对于孩子的偏科,刘先生也认为,当孩子的能力出现偏差的时候,就应该减少对强项的发展,而着重加强弱项的训练。
刘先生在美国受的专业教育,他的理论是能自圆其说的,但凡是人的观点就总有可以推敲的地方。这个
“抑”长以“扬”短的说法的问题是,当你压制强项的时候,怎么能够保证弱项就可以按你的计划和希望发展呢?对孩子能力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你可能可以通过某些技巧来做一些微调,但长远来看,整体来看,真的能够跟自然较劲吗?
在自然的程序里,人的自身发展就是不平衡的。但一样或几样能力的不足,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因为人生是圆的,人的能力是多维互补的。没有方向感的人可能很会按(地)图索骥,听音不准的人如果健谈,也可以把第二语言学得惟妙惟肖。许多能力的重要性不一定得到社会的承认,但他们存在着,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人生是长的
从人的能力的发展和所谓的人生幸福来看,人生又是长的。
根据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儿童的能力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方向和速度。
总是想要与别的孩子做横向比较的父母,心情波动会比较大。因为你的孩子的成长不参照隔壁的佳佳的时刻表。
某些孩子在某些方面可能永远达不到别人的水平,但没有孩子因此就落后于他人的人生。
因为人生是长的,一时的学业成绩欠优或能力不足不可以代替或决定人生最终是否幸福和快乐,生命尤其不会因为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就暂停掉。
严培明20岁去了法国,白天在餐厅辛苦打工,夜晚在小屋里寂寞绘画,十年间没有卖掉过一幅作品。如果你在这十年中的任何一天看到他,你可能都会觉得他是一个穷途潦倒的失败者。幸而生命不那么短暂,悲欢起伏都可能不过是一个过程。我们并不确切知道判定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应该在哪里划线或取样。
布什曾经提出过一个十分动人的改革教育的口号和计划: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但事实上,这个口号和项目,除了为他赢得大量选票之外,没有产生什么实效——因为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名次,就会有先后。
其实,如果可以让孩子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和教育的话,那么如果不是有明显的病理问题的,一般儿童都可以发展出生存需要的能力和心智。人类能够最终吃掉几乎所有比我们大的动物而发展进化到今天,是自有其理由的。我们的适应和自我调整能力不是现代科学或现代教育可以解释的。
关键是家长有没有勇气和信心让孩子跟随自己的节奏发展。
我们的社会毕竟有升学的压力(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做作业已经可以到10点半了),其实谋生倒不是一件大忧虑,因为如前文曾教授所说,有一技之长的孩子长大后总能找碗饭吃,但在他得以按自己的节奏充分发展能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之前,各方面的打击和压力是否已经让他失去了自信和尊严,这才是最让人操心的东西。
给我们压力并令人焦虑的,是我们社会的教育制度。教育和考试实质上是为一定时期的社会筛选和培养出某种特定智慧,比如写字、比如算数、比如唱歌,这些能力和智慧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十分重要,但当我们因此而以为人的生存只能以受到体制承认的形式和能力实现的话,我们就难免陷于焦虑。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人生是圆的,人生是长的。
相信自然,相信孩子。爱、宽容和耐心才会最终给孩子的人生带来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