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人跟我说起孩子的未来职业教育,我是反感的,孩子自由成长不好吗?更何况你如何能够在他5岁的时候就可以预知他30岁的时候会做一个记者、商人或者钟点工?但仔细琢磨一下,道理都是人讲的,实在要做职业设计,也不是不可能,看你从什么角度,怎么做,怎么期盼了。)
关于我儿子的职业设计
文/毕家妈妈
一个在美国好莱坞做编导的朋友的5岁的儿子每天六点起床,看垃圾车来清理垃圾桶,他说长大后他要做一个清洁工。
我不知道我的朋友心里对此感受如何,但当我们家大儿子终于不再说长大后要做个“攀岩者”而改做“设计师”的时候,我和他爸爸都“如释重负”——因为“设计师”听起来更像一个比较合理的职业理想。
家长没有不希望孩子有一个远大光辉的前程的,但要帮他们设计,并最终实现目标,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孩子的人生道路到底不是铁轨,可以按人的意愿铺设和扭转。人跟物的最大区别是人是一个变数,尤其是孩子。
孩子每天遭遇的人和事都在无形中影响和改变他们。而这其中的许多因素是作为一般家长难以控制和把握的。当然有人如愿以偿地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或者说实现自己为他们设定的目标,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神童卡尔,比如威廉姆斯姐妹。但是,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都有不倦地为之奋斗和牺牲的父母。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换来孩子的生活。他们把培养孩子当做事业和职业来做,而你自己能做到吗?
我自己不是那种甘愿为孩子完全牺牲自己的生活的女人和母亲。我当然希望我的孩子未来有所成就,即使不是大富大贵,也应该接受足够的教育,性格完善,职业稳定有趣,生活幸福美满,但要让我为孩子预先设计一个职业前程,然后亦步亦趋地守着他去实现,我做不到。
但我相信,一般父母对于孩子的职业未来,仍然可以有所影响,而针对某种职业方向,进行某些额外的培养和训练,也不是不可能或完全没有效果。
要给孩子现在就规定以后的具体职业,比如银行家或者足球运动员是不太现实的,但相信我们可以为他设定一个较为广泛的职业取向范围,然后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条件,围绕这个职业取向范围为他提供帮助和可能性。
考虑一下我们自己作为父母的情况。我们的爱好、志趣、修养、教育程度,其实就是孩子未来职业取向的培养基。
如果你的工作跟艺术相关,并经常把“活儿”带回家做,比如,设计一顶帽子,或一本卡通书的封面,你不用刻意去教你的孩子,他一定会对创意类的东西感兴趣。你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一些纸笔或剪刀胶水,让他自己有很多机会去试验。当然,如果经常带他跟你一起去某个展览的开幕式,一起研究一下那些艺术作品采用了什么材料,怎么制作出来的,那么他更会无形中习得某种眼界,以后要从事这一行的话,无疑比别人更有潜力和优势。
即使你是一个会计,你仍然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科学家,如果你自己本身是一个好奇的、喜欢钻研和探索事物的道理的人的话。因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告诉我们事物存在的理由,运转的机理。跟孩子一起摆弄自行车、报废的CD机、电脑的芯片,或跟孩子一起抓几只西瓜虫,放在盛有香蕉皮的盒子里,观察昆虫是怎么分解有机垃圾的,这样的事情做多了,你儿子的职业取向自然就会清楚起来。
但我们需要让我们孩子的职业取向在人生的如此早期的阶段就清晰起来吗?每个时代有自己的职业选择,九十年代是电脑,经济危机之前是国际金融,等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他们面临的会是什么?
我有一个朋友,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在北大读数学,然后他又去清华读了一个核物理的博士学位,但四年前见他,他却在做房地产开发。我说你怎么能行业跨度这么大?他说:人灵呗!
他当然是半开玩笑的,但我相信,他有他的道理,“人灵”的话,做什么事都灵。这里的“灵”不是说你有多么聪明,而是说如果你已经掌握和精通某一事物的规律,并对事物有广泛的了解和涉猎之后,做什么,做哪一行,都行,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这个道理。
结合到我们这里的话题,那就是,当孩子小的时候,让我们尽量给予他们多方面的开发和接触,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最后是会做一个核导弹专家还是地产大亨。如果我实在要为孩子做职业设计的话,我会觉得越宽泛越好。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那些跟他的成年后的直接职业似乎不相干的知识和体验,会融会贯通起来,那时,人就“灵”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