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障问题专家谈

(2010-03-08 14:41:36)
标签:

杂谈

毕家妈妈育儿经

教育

分类: 育儿知识
专家谈学障
文/毕家妈妈

    学障问题在国内的研究很少,但不是没有,北京即有“中国儿童中心学习困难研究课题组”,并出版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从容面对儿童的学习困难》一书。毕家妈妈在上海就学障问题则为《为了孩子》杂志采访了两位相关专家。一位是从台湾过来办学障儿童培训中心的刘弘白先生,一位是华东师大的临床心理专家曾凡林先生。他们的说法代表了他们个人的研究和看法,录在这里,希望能够对学障儿童家长以及关注学障问题的家长有启发。

专家访谈(一)
专家:刘弘白
美国圣名学院特殊教育硕士、美国林肯大学教育博士、刘氏教育发展中心创办人。
刘弘白先生本人也曾经是一名学障儿童。虽然他曾经得到过演讲比赛冠军,但初中的时候,5门功课不及格,在学习和家庭的压力之下,他曾经15次离家出走。

《为了孩子》:学障儿童的情况似乎各不相同……
    刘弘白:是。学障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有表现。不善于做手工、美术、动手能力差、分不清左右、常打翻东西、语言发展缓慢、表达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可能是学习能力有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坐不住;损坏财物、畏缩不前,社交能力差,不听指挥不合作等,也可能是孩子有学障结果学业不良带来的后果。不少人和很多家长往 往把这些后果当成了原因,比如认为是因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才导致了学业落后,其实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孩子学习有障碍才会导致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不专心不守纪律。

《为了孩子》:在你看来,学障的实质是什么?
    刘:学习能力不“及龄”。学不来同龄的学科或部分学科,表现不了同年龄段行为,能力不及龄,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不开窍。
    视觉(“目明”)、听觉(“耳聪”)、运动是人类三大主要学习管道,儿童成长过程中,因为环境与遗传的原因,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发展慢的就是不及龄,也就是其学习能力跟其实际年龄不相当,滞后了。而将不及龄的孩子的能力提升上与其岁数相当的水平,学习自然就不会有障碍了,这是我的耳聪目明运动理论的核心。 

《为了孩子》:一个普遍的认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时间表,一些孩子可能在某个阶段在某些技能和知识上出现缺陷,但过一段时间却可能自行“补上”了,在我们的调查中,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觉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问题会自然消失,你觉得这跟学障的说法矛盾吗?
    刘:完全同意这种说法。学障不是终生的,很多学业差的台湾孩子去美国后,很快成了资优生,这就跟同样年龄段的数学课本,美国的课本较台湾的简单容易有关。自闭症、脑伤、染色体异常,甚至心智完全正常的孩子,都可能会出现跟不上某些学习和课目的现象,如果老师不是一味追求教学成绩,追求分数,而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安排教学内容,学生的学障现象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消失。

《为了孩子》:您觉得学障给孩子带来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刘:大人没有认识自己教学上的问题,而把事情推给孩子。学障归根结底是课本程度比孩子的学习能力年龄大,一些老师盲目给孩子施压或粗暴对待他们,带给无辜的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我一再说过,一些被认为有学障孩子两年后做现在的功课就一点不困难了,就说明孩子不过是能力发展跟不上同龄水平而已,慢了一点,晚开窍而已,我其实连用“学障”这个词都反对。

《为了孩子》:您的测试方式是如何的?
     刘:我们测试孩子的视、听、动各方面的水平属于哪个年龄阶段,然后通过运动和锻炼视觉、听觉能力的活动和练习来将其水平提高到其实际年龄水平。这样,当孩子的学习能力达到甚至超越其同龄孩子的时候,学习对他来说自然不再是一件难事了,相应的各种行为和心理问题也可以因此得到解决。
    比如,对于第一个案例中的东东(见上期博客所述——毕家妈妈注),他实际年龄6岁,而我们判断,他的视觉能力是2岁(视知觉能力),听语能力3岁(听知觉能力),运动能力2岁多,由于他的整体能力都处在2~3岁这个阶段,因此我们给他设定的训练是运动+视觉+听语。运动:如拍球、前翻、跳床、丢接球等;视觉:涂色、剪纸、迷宫、连线等;语言:童谣儿歌、仿说、唐诗、数字串等。
    第二个案例中的5岁的圆圆(见上期博客所述——毕家妈妈注),我们的评分分别是,视觉2岁6个月,听语5岁6个月,运动能力3岁6个月。他听语强,但是视、动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弱、不爱动手都是因为“视觉—操作”不行。运动能力差所以才表现出胆小、退缩。我们从运动和视觉能力入手,为他设计的运动训练是拍球、跨脚拍球、跳绳等。动手能力训练内容是:迷宫、连线、仿几何图形、剪纸等。
    松松(见上期博客所述——毕家妈妈注)的视觉能力为2岁6个月,听语能力5岁弱,运动能力3岁弱,他说和背可以,动作能力却3岁不到,行为、玩耍、活动量、社交都较为幼稚,因此对他的训练也主要是提升视觉和运动两大能力。

《为了孩子》:对于确诊有学障的孩子,你对父母的建议是什么?
    刘:目前在国内可以争取做到的是,接受相关的特殊培训,迟一年上学。可能的话,在孩子接受特殊培训,能力得到提高后,给孩子转学,忘记过去,开始一个崭新的未来。

专家访谈(二)
专家:曾凡林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副教授
儿童临床心理研究专家

《为了孩子》:国内的学障研究现状如何?
曾:80年代就有对学障的介绍,但总的来说,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性,研究和实践没有连接,关键是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受到法律支持和保护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在国外,比如美国,特殊教育服务是建构在教育体制里的,因为不可能仅仅依靠医生来做诊断和矫治。国内目前在学障的诊断和矫治方面跟美国等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为了孩子》:学障是可以治愈的吗?
    曾:治愈和改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是属于有发育障碍的孩子,也就是说有病理性的原因,有功能性障碍的,那么,不可能完全治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外界的干预帮助下,可以进步,得到改善;另一种是发育延迟的孩子,他们跟其他孩子的差距,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消失,在一定帮助下,可能最后拉平。
    对于家长来说,在早期对孩子学习能力有所怀疑时,应该一边观察一边干预,一旦发现有明显障碍,应该立刻寻求专业帮助,但也不宜过分紧张,因为正常情况下,孩子在不同阶段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耐心等候,有时一些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为了孩子》:一些孩子在某些方面发育很有优势,另一些方面则明显欠缺,比如绘画很擅长,却不善言谈,这种情况下有人主张减少绘画方面的活动,加强语言训练……
    曾:人的感觉、语言、运动系统中有一个联合区,是大脑将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的地方,有学障的孩子可能在整合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比如听到的声音不能被有效处理成有意义的话语,或者看到的图形不能跟其他大脑已经储存的图像产生关联。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会发现和运用补偿功能,以其他方式来处理信息,从而达到沟通和学习的目的。比如对书面语言有障碍的人,可以通过他人的朗诵来获得并记忆信息。
    语言方面弱的孩子可能本能地通过优秀独特的绘画能力来获得父母和他人的赞许,跟社会达到某种形式的沟通。我们应该关注其优势,鼓励发展,在扬长的同时“助短”。
    根据我在儿童临床心理专业方面的观察和实践,我觉得可以告诉学障儿童父母的一个积极信息是,无论如何,这些孩子一般最终都会发展出某种适合自己的技能,找到工作,过上正常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