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关于爸爸参与的题目大家都比较关心,毕家妈妈再来一篇)
爸爸主内又何妨
一般男人会想,老婆主内我主外,男女配对,干活不累。
以前也许是这样,但现在没有那么容易的事了。
她主内的结果,可能是你最后发现自己在家里已经没有可以插足的地方。多少日本“会社人”退休后发现自己处境悲惨:老婆有自己的圈子,隔三差五去法国餐厅跟女伴小聚;儿女上什么学,学什么功课,毕业了选什么工作,自己一插话,全都不和谐——多年不参与,要参与的时候已经根本不知道孩子是什么人、有什么需求、想做什么、又做得了什么了。
在中国做女人很辛苦,因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和家庭,很多人是没有选择,所以叫苦连天,但也有很多人自觉选择,不能放弃工作是可能不能选择的,但不放弃孩子却是自觉自愿的。
你也可以这样,上班时拼命工作,下班后尽力照顾孩子,实话是,累也就是这几年。
而累的这几年,可能让你过后不那么累。——当你掌握了如何跟孩子说话,明了什么话对他来说动听而愿意听,跟他交流就不是难事。而你如果经常跟他交流的话,你的世界观、道德感、责任心自然会传达给他,当你们分享同样的理念和看法的时候,还会有多少争执和冲突?
一些人生的基本美德和素养其实由父亲传授更有效果,比如:
让孩子尊敬女生。因为有一天他也许会有一个女儿。
尊敬老者。
自信但却不盲目自大,专注却不排斥生活的其他乐趣。
诚实,尊严。关爱他人。责任感。
好奇、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母亲给孩子读的书、报的兴趣班跟父亲的选择一定不同。“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男人女人的互补和共同教育,更有助于孩子成长为一个圆满的人。
爸爸适当“主内”,有利于亲子沟通。
有人说,孩子大了再沟通也不迟,错了,沟通需要从零开始。
不要以为沟通要等到孩子懂事才开始。跟孩子亲近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你小时候没有给他足够的搂抱,等他三五岁了,你不会知道怎么做,做了他也会不习惯。
跟孩子打打闹闹搂搂抱抱,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刻会在孩子记忆中留下印迹。你养孩子,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帮社会培养一个人才或为别的女人/男人养大一个丈夫/妻子,更是为了将你自己的人生和存在刻印到另一个基因上而流传下去。此谓生命的意义。
给零岁的孩子换尿不湿他可能不记得,陪4岁的孩子骑滑板车他一定忘不了,但是如果没有给他换过尿不湿、给他喂饭的经历,你大概不会想到去陪他骑滑板车。你会习惯不参与,他也会习惯你不参与。
不参与,多省事啊,好像孩子自己就长大了一样。等孩子大学毕业,你可以很自得地说:“操那么多心干什么,看,我儿子,根本就没管他,不也长大成人成为祖国栋梁了吗?”先不说你不操心不意味着你妻子没有操心,且说你自己,你可能没有错过孩子的博士毕业典礼,但你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错过了一个做父亲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往往一生一次。
“主内”的爸爸,给孩子更多的语言机会。
有人说男人沉默是金,对孩子也不要絮絮叨叨。
说沉默是金,根据的是物以稀为贵的道理:话说得少了,当然就好像比金子还贵了。但跟孩子,还是多说说为妙,即使你是男人。
研究表明,开口晚的孩子、词汇量比别人明显少的孩子、不爱跟人语言交流的孩子,虽然5岁左右语言能力似乎会达到跟别的孩子差不多的水准,但事实上,在稍后的岁月里,他们更容易出现学习障碍的症状。
而经常跟父亲有交流的孩子,语言能力明显更高。父亲关注的世界跟母亲是有区别的,用的词讲解的方式跟母亲当然会不同。孩子的语言天地因此也会广阔一些。
你不必跟某些女人一样喋喋不休,但如果你愿意凡事跟孩子讲清道理,愿意凡事问问孩子究竟,那么你的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提高,跟人沟通的能力就会增强。
沉默的男人一看之下也许很有魅力,但时间长了,恐怕令人生闷吧。工作上你可能失去某些机会——因为爱闹的孩子有饭吃;两性关系上出了问题,也更容易散伙吧,因为你不擅长语言的话,何以有效地来跟她协商?
“主内”的爸爸可以是“慈父”,跟“严母”互补。
严父慈母的时代已经过时了。
我们这个时代里,其实母亲往往对孩子要求更严格,生怕一不小心孩子就滑入迷途或耽误掉学业和前程。此时父亲可以做的,其实是让孩子和母亲都放宽心,高高兴兴从从容容地过日子。
不要以为你不在孩子面前板起面孔就没有做父亲的威严了。人的威严其实不是由声音多高态度多苛刻决定的,反而是宽容,更容易让孩子觉得父亲可尊可畏:如果你一贯豁达包容,在紧急时刻偶露“峥嵘”,保证孩子立刻收敛许多。
做父亲,关键是要做得有意思,让孩子喜欢。你如果跟孩子玩够了、疯够了,你自然知道他在琢磨什么,自然知道如何以发怒之外的方式去说服他。如果你平时总跟他一起下象棋,那么孩子无理发威的时候,你旁若无事地说一句:“再闹今晚就不玩象棋了”,保证比一千声咆哮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古话说“黄荆条子下出好人”,这话要彻底打个叉,从你的脑子里删掉了。我们这个时代,不时兴体罚孩子了。而且还需要你时时制怒。因为根据美国人的研究,体罚和失去控制的过激反应,教会孩子的,不是道理,而是以暴制暴的习惯和信念。他现在也许还胳膊搬不过大腿,打不过你,但迟早有一天,你失去控制时做的那些事情,会以某种方式返还给你,不一定是打你屁股,可能是打你的心——如果你培养出一个性格懦弱畏缩的孩子的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