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焦虑扩大症”?
(2008-10-28 11:44:09)
标签:
心理问答成就动机亲子期待家庭杂谈 |
分类: 心理问答 |
【问题】:
雷老师,想请您解释一个心理现象。我有个朋友,有“焦虑扩大症”(这是我给瞎起的名字)。比如,她有个工作没做好,她就会想到自己的前途,然后对不起爸爸妈妈,然后成为家里的负担。其实,只是工作中有个环节没做好而已。
请你写写这个现象为什么?我个人以为是挫折夸大化,是不是小时候被父母教育“不能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太多了,而习惯把事态严重化了?
【回答】:
好沉!真的好沉!
这位主人公背后那个硕大的包袱,已经把她压得喘不上气了。谁都看得出,那个包袱叫做『焦虑』,不过你猜包袱『里面』装的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肯定不是『完美倾向』。
完美倾向也会令人因为细枝末节上的挫折而焦虑,但这种焦虑大多表现为愤怒或挫败感。对于偏执的完美主义者,完美更多的价值在于自我欣赏而不是对未来的预期,所以当完美遭遇缺陷时感到的沮丧多于恐惧。这种人有可能变得易激惹,也就是敏感易怒,不可理喻;有可能变得多愁善感乃至抑郁,比如像林黛玉那样去葬花;还有可能变得谨小慎微,也可以称之为苛刻、较真儿或者钻牛角尖,随你怎么叫。他们同样有机会感到紧张和恐惧,但这些紧张和恐惧的情绪指向仅止于手头儿的那点事、现阶段的计划、今天的仪表或者明天的发言稿,很少有机会上升到这么高屋建瓴。
“前途、对不起父母、成为家里的负担”之类,听着堂皇,其实都是主人公的情绪化联想,也就是不符合逻辑的联想。从这些宏伟远大的情绪化联想的指向内容上判断,主人公的焦虑和『成就动机』相关。
成就动机,属于自我定位的一部分,它着眼于未来:我最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最终要做出什么样的成绩,以及为什么。它是我们在后天逐步获得、逐步校正的产物。比如我中学爱听马三立,就特别想做一个相声演员;后来到了高中有了明确的身份意识,立刻发现我老爸当法官比较威,又想做法官;上了大学以后开始财迷,才知道律师挣钱更多,于是当律师;帮人在法庭上打架打腻了,渴望创造性,于是被《成长的烦恼》蛊惑成了心理医生;现在,我又发现心理学是个一脑门子官司的苦差,最想变成个乐呵呵的厨子。是不是很没追求?其实幸亏我不是个特别求上进的人,因为成就动机需要伴随着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同步校正,否则会形成偏执。如果强烈的成就动机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就成了焦虑源。
遗憾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伴随着成长来矫正成就动机,就连香港那头叫麦兜的猪都因为被老妈强制灌输了亚运冠军梦而天天苦练“抢包山”。成就动机过剩,是时下社会上的普遍现象。虽然政府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禁止房地产炫富广告”,可是那些逼着“阿甘”拿诺贝尔奖的父母却是没人管得了。在这种情况下,听话的好孩子往往被修理得更惨。就好象咱们这位主人公,一发现自己搞不定什么事就担心“对不起爹妈”,也不仔细想想,爹妈又没生个孙悟空,凭什么自己就必须当齐天大圣?
比成就动机过剩更可怕的就是主人公这样的,她的成就动机不但过剩而且不明确。如果说,明确的成就动机过剩还能给我们提供一个看得见的目标,那模模糊糊的成就动机所能提供的恐怕只有惶惶不可终日了。自己想干什么都没琢磨清楚还矢志不渝的折腾,你说这是求上进还是嗑了药?
这位主人公特别需要认知疗法:这是个主要由俗人组成的世界,所以当个俗人并不寒碜。再说了,牛人的下场就一定好吗?尼采、凡高、老舍,谁得善终了?真遇上那不开眼的爹妈也好办,直接问问他们:您是想我当个吞枪自杀的海明威呢?还是想我做个长命百岁的李大嘴?
再说,我的生命凭什么被你的期待雕琢?
【推荐阅读】:
男人坦白:俺的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