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文化博客首页(深度阅读)推荐
孑草说:“独孤九剑”中有文学,百姓的“菜刀”中更有文学!!!
患上自闭症的文学创作还能不凭空捏造?
文/易孑草
有些文学爱好者因为喜欢上了文学,就常常认为其他的人是俗人,其它的事是俗务,除了写作都是无聊的事儿,社会事件、人情世故、其它的学问等都入不得他们的“法眼”。因之,他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阅读中得到经验,从虚构中找到素材,从自我的风花雪月中找到情调。这样写出的作品,只有他们自己最喜欢。他们钟情于自己虚构的“独孤九剑”,认为无人能匹。
走不出自闭心结的文学作品,自然得不到读者的承认。想得到,得不到,就转过来表示不屑。这就是典型的阿Q精神的反映,到最后就炼成了自恋的性格。
时下北京市把高中语文课本中许多鲁迅作品删除了,而换成了金庸的小说,我看是有道理的,因为反映社会生活,必得揭示问题,鲁迅揭示了国人的劣根性,却并没有找到良药根除,思想带来沉重,自醒而不能自我修正,难道叫中华儿女世世代代都沉重下去?再说,老说自己的坏是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也真没这个必要。干脆俺们删去,让子孙们都不要提了,俺们都去做居无定所、来无踪去无影的超级大侠。再说,这超级大侠也是精神胜利的最高境界,也算是对鲁迅先生的深义反其道而用之。阿Q在被砍头之前,说的那句“20年后俺又是一条好汉”,好汉变大侠了,大家伙儿肯定认不出来了吧!现在国人就是要把这阿Q精神发扬光大。
李小龙让“功夫(Kungfu)”一词成为世界共通的词汇,一部分老外就以为许多中国人都像李小龙的。“嗨嗨”几下,就打到一大片。这超级大侠,自然比李小龙更厉害,完全可以根除所有的人对“东亚病夫”的不屑。刘翔并不只是个别现象,中国的大侠现在都普及了。在金大师的点化下,许多文学作者也都要闭着眼睛对精神大法“学而时习之”了。
常常和一些文学作者交谈,发现他们把作品让你看,是为了展示,但容不得你提出不同意见,因为他们心中会痛。如果你当众提了批评,肯定跟你急。但另一方面,又会抱怨怀才不遇。
现在传媒特别是网络发达了,随便写几句就可获得几声叫好,有时,叫好的人就是“捧场”,那些提出批评的人就是“砸场子”。有时叫好的人,本身水平有限,看文章是那种不知道啥子叫“风景”的人,看啥啥走眼。有小才情的人,往往习惯于把自我封闭起来,缺少了参照,自己就感觉不到自己的渺小。为自己营造一个“夜郎国”,就完全有了自大的理由。但其他人并不会这么看,于是,这类作者就变得更加敏感,有时为了避免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宁愿躲进自我的小天地里,“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用这样的方式来营造写作氛围,不凭空捏造、不孤芳自赏都不行。
在一般人看来,文人都有些酸。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一般人生活中遇不到大师级的人物,常常遇见的都是几个爱好者,或可有一点才情,但往往带有一些自视清高的东西,或是性情上的怪癖。应该说:准文人才酸。因为还是未完全成熟的葡萄,但在这些有些酸的人自己看来,这或可是最好的味道。
作为文学爱好者,在这个经济社会中要么适应开放形势不断自我提高,要么在自闭中独守清高与不屑,沉醉于自我的“江湖”。一个才情横溢的人更容易求证自己,有自信,心态就是开放型的。但对于一个稍有才情或是自认为才情很多的人来说,更多的汗水付出了,但确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把稿子投到大刊上或是寄到出版社,多半会石沉大海,于是越发自闭起来,连编辑也要轻看了去。会看不惯社会上许多事许多人。到最后,只为文字活着,而不是为热爱生活而热爱写作,表面看有殉道精神,实际上只是自恋情结的深度表现,堪与炫耀“回”字有N种写法的孔乙己媲美。
没有正常交流环境的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交流并不就是不坚持自我禀性,而是要得到不断的启示,激活自我的灵性,得到不断改善自我的机会,使自我更加完善。特别是一个作家,如果不和社会和普通人以及百姓的生活保持亲密接触,只是活在自我感觉的才情和从阅读得来的经验中,活在自己虚拟的“江湖”中,很难想象他们的笔尖或是敲打键盘的指尖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塑造的人物会有时代的个性特征和鲜活的生命力,笔力不会“发虚”。金大师的“独孤九剑”,也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产物,但有许多人会误解,以为当代文学特别是小说,都可以完全靠想象来虚构的,但不关注社会、脱离生活的虚构就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免矫情、空洞而无聊。
真正的写作者,不会是对他人命运的漠视者,也不会是对社会保持距离的人,写作本来就是从泥沙中陶洗矿石。对于写作者本身来说,自我的淘洗很重要。不知道自我的弱点,没有自醒,一个人就变得盲目,在盲目的世界中,自己对自我的定位都只是幻觉。只有对世事保持清醒,才有参照标准,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我们可以看看那些写作上成器的人物,哪个不是学识丰富,涉猎广泛,对世事万物保持亲近的态度。作为一个作家,我想既要“入世”,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细微之处,又要“出世”,要宏观地看问题,看清潮流和大局,在潮流中坚持自我,这样才能看得通透,才能写得到位。现在许多作家不了解社会不了解生活,所谓的虚构完全是“造假”。
懂得差距的人,就会有目标和方向,行动中就少了漫无目的的自我随性。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深入生活的作家,才能真正认清自我,突破自我的限制,把才情来个真正的提升,如果作者不愿与生活和社会保持亲密接触,他首先就无法融入这个社会,又怎样在他的作品中写出时代人生的鲜活特性呢?一个不愿把自己放在社会生活中去淘洗的人,就会无形之中阻断了自我发展之路。因为“独孤九剑”之中有文学,百姓的“菜刀”中更有精彩鲜活的文学。
2007-8-2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