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孔子批评宰予白天睡大觉原委杂谈 |
第九章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白话:
宰予白天里睡大觉。孔子说:真是象腐朽的木头不可再雕刻,粪土做的墙不可再镘灰泥了。对于宰予来说应该给他个什么处罚呢?(真是拿他没办法!)孔子还说:起初我对于别人,是听他说什么就信什么,现在吾对于别人,是听他说什么再看他做什么,我是从发现宰予的言行不一才改变了我对别人的取信的态度的。
新解:
“杇”,音“污”,用木质的抹子给墙上泥灰。
白天睡觉,也常有,如专家提倡夏天可以在中午少睡一会儿。这里的“昼寝”,应当是理解为无节度的白天大睡,以至于误学、误工作。
宰予生活随便,没有作息计划,是不守规矩的表现。生活无规矩,也就难于守礼。平时言行不一,便是没有诚信。无礼无信之人,也便难于在社会上长久立足。宰予虽是言语科的优等生,但后来
标签:
孔子是环境决定论者?杂谈 |
第二章
原文: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白话:
孔子评论子贱: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的那些品德又是从哪能里得来的呢?
新解:
子贱,孔子弟子,姓宓。名不齐。
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品格培养至关重要。孔子赞子贱为君子,而说“躬行君子,吾未之有得”,说明“鲁有君子”当另有其人。
子贱是孔子弟子,孔子言行对子贱的人格必有深刻的影响。子贱成为君子,必与孔子的教育有关,但孔子没有把这种功劳记在自己身上。能否成为君子,是这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总体效应的结果,包括家庭生活、师徒生活、社交生活等影响,但也可以说,其师徒生活是决定其人格的较为重要的方面。
孔子赞子贱,既是肯定了鲁国有君子,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肯定,同时鼓励弟子要见贤思齐,向社会上有德行的人看齐。
在人性论方面,孔子肯定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但他是认为“习相远”的,主体
标签:
北京奥运会击缶迎客失礼杂谈 |
从北京奥运会击缶迎客失礼说起
2008年8月9日,知名博客 田兆元先生在发表博文说:
击缶是中国人自惭形秽的表演,岂能迎客?
并且说:
缶是盛酒器,击缶是礼乐不发达的象征,没有乐器才那样。即便是盛酒,缶的档次也是很低,《周礼》以为是接待子、男一类低爵位的级别,用以迎接元首级嘉宾,太不恰当!这是对嘉宾的不尊重!这简直没有礼仪!
学人郑张尚芳于2008年10月10日在博文中说:
一、用击缶以吟诵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适合,孔门当以弦歌:琴瑟,君子迎宾当
标签:
四书中学课程杂谈 |
提“四书”进中学课堂有作秀嫌疑
末学说提“四书”应该进中学课堂有作秀嫌疑,似乎在给学术讨论冠以罪名,但实际上这是有比较充实的证据的。
首先谈提法的含义。显然,这种提法,是指让整套“四书”作为中学生的课本。即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课程。
再看“四书”是何种性质的书。
可以确定的是“四书”不是“经书”。<论语>是通过记载孔子师徒言行来反映其思想的书,实际上是孔子二代弟子中个别高材生的学术著作,隐喻性很强,不是一般学人所能读懂的书。我是专攻<论语>的,三十年如一日地体会其义,也未必就正确,深感其博大精深非穷经皓者不能明其义,何况是广大未经专业研读的中学老师呢?可以说,提出“四书”应该进中学课堂的人是清楚这一点的(当然未必能悉其书),何必再提这样的建议呢?
台湾人、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等,曾一直沿旧传统把<论语>当中学必修课程,可是,现在不是在在砍这方面的规划而向“大陆”的教育方式靠近吗
标签:
地震<春秋>杂谈 |
<春秋>所记载的地震
昨天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使我想到了有关的历史记载。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史书是也<春秋>。<春秋>为孔子所著。孔子是很关注自然界现象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的,其中地震是他最为重视的。
<春秋>记载:
魯文公九年(西元前618年)九月癸酉,地震。
魯襄公十六年(西元前549年)五月甲子,地震。
魯昭公十九年(西元前519年)夏五月己卯,地震。
魯昭公二十三年(西元前515年)八月丁酉,南宮極震。
魯哀公三年(西元前489年)四月甲午,地震。
这些地震应当都是较大级别的或破坏性较大的地震。
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人文/历史孔子论语“恭”的含义恭与仁 |
标签:
人文/历史孔夫子孟子良知良能良心 |
孔子论“知”与孟子谈“良能”、“良知”,谁高明?
孔子经常与弟子谈“知”这个话题,如樊迟问“知”,孔子说“知人”;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未知,焉得仁?”;“未知生,焉知死”等。仔细分析起来,孔子所说的“知”,是指在人类社会学方面获得了正确的认知的意思,如懂得人性变化的道理、了解周围人生、学习仁学理论、体会人类生命的道理等。孔子论“知”,与《大学》中的“致知”含义一致,都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可是孟子谈“知”时,却拟了个“良知”词。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这个“良能”,是与孔子的“学以致知”思想
标签:
人文/历史孔夫子为己为人 |
标签:
人文/历史孔夫子招徒谷教学目标 |
标签:
人文/历史孔夫子六十而耳顺庄子行年而寡其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