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奥运会击缶迎客失礼说起
(2008-10-12 20:06:05)
标签:
北京奥运会击缶迎客失礼杂谈 |
从北京奥运会击缶迎客失礼说起
2008年8月9日,知名博客 田兆元先生在发表博文说:
击缶是中国人自惭形秽的表演,岂能迎客?
并且说:
缶是盛酒器,击缶是礼乐不发达的象征,没有乐器才那样。即便是盛酒,缶的档次也是很低,《周礼》以为是接待子、男一类低爵位的级别,用以迎接元首级嘉宾,太不恰当!这是对嘉宾的不尊重!这简直没有礼仪!
学人郑张尚芳于2008年10月10日在博文中说:
一、用击缶以吟诵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适合,孔门当以弦歌:琴瑟,君子迎宾当以雅乐:“钟鼓既设”,“籥舞笙鼓”。宋范仲淹《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赋》说的好:“诗书对孔周,琴瑟亲羲黄,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那才是正统的做法。
二、击缶不当用方鉴。
这二位学者所说属实,得理也得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击缶迎客”仪式是有违于中国传统礼仪的,远播世界,是件很丢人的事。
事情是过去了,但问题却出来了:是那些没有认真学习中华传统礼仪的人以“弘扬国学”的名义在搞杜撰!
人们常常以“中国是传统礼仪之邦”为自豪,实际上,现代中国早就礼坏乐崩了。现在想通过奥运会开幕式来表现一番,结果却正反映出文化界对学习中华传统礼仪的敷衍态度。
中华传统礼仪,有许多是应当被后世具体继承的。不以击缶作为迎客礼仪,这是有值得尊重的理论的,可是那些导演们为了表现整齐、“恢宏”的场景,也就“创新”了!若有说法亦可,但至今却哑然。
冯友兰先生曾主张“抽象的继承”而说在文化方面“是不可以具体继承的”,这显然是错误的。从这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迎客”事件中,也说明不认真研究对传统文化的具体继承对文明进步的损害。
末学曾在多篇博文中强调,世界的出路在于尽快地将目前的法制社会改革为礼制社会;而在新的礼制社会的建设中,全面发掘、研究、分析传统礼仪且选择出可直接继承的部分,是振兴中华文明的重大举措。可是,我等人微言轻,不仅得不到重视,而且一些所谓的新儒家们却只是声嘶力竭地为“天人合一”、“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等虚玄的“哲学”呼号,不来研究中华礼仪,更不愿意对那些中华礼仪直接继承,因为,如果那样做,就是搞具体的继承了,冯大师就不成为冯大师、张大师也不成为张大师了!结果演出了“北京奥运中国人击缶迎客”这一可让千古纳为笑柄的事情。
全国人民应当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迎客失礼”当作一个事件对待,并对这一行为进行认真反思;上层领导更应该以此当做失败教训,动员全社会掀起一个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的高潮,并以此来推动中华新礼制建设工作,兴一国之仁,带动世界,使天下归仁,使世界和谐成为现实。
欢迎网友加入末学办的“中华礼典制定讨论圈”,共同讨论中华礼典的制定问题,积极投入到伟大的新时代的礼制建设中来。(该圈运作经年了。希望多帮助和批评。)
圈子地址:http://q.blog.sina.com.cn/yu194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