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四书”进中学课堂有作秀嫌疑
(2008-09-25 14:05:42)
标签:
四书中学课程杂谈 |
提“四书”进中学课堂有作秀嫌疑
末学说提“四书”应该进中学课堂有作秀嫌疑,似乎在给学术讨论冠以罪名,但实际上这是有比较充实的证据的。
首先谈提法的含义。显然,这种提法,是指让整套“四书”作为中学生的课本。即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课程。
再看“四书”是何种性质的书。
可以确定的是“四书”不是“经书”。<论语>是通过记载孔子师徒言行来反映其思想的书,实际上是孔子二代弟子中个别高材生的学术著作,隐喻性很强,不是一般学人所能读懂的书。我是专攻<论语>的,三十年如一日地体会其义,也未必就正确,深感其博大精深非穷经皓者不能明其义,何况是广大未经专业研读的中学老师呢?可以说,提出“四书”应该进中学课堂的人是清楚这一点的(当然未必能悉其书),何必再提这样的建议呢?
台湾人、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等,曾一直沿旧传统把<论语>当中学必修课程,可是,现在不是在在砍这方面的规划而向“大陆”的教育方式靠近吗?明知是步别人失败的后尘而却执意为之,非作秀乎?
<大学>是仁学之纲领。但其“三纲领”、“八条目”有几人真的懂得?不是到目前还在讨论中吗?明明德、亲人、止于至善、格物、诚其意、修其身、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概念,有哪位教授的观点得到学人的普遍认同了呢?你郭氏、冯氏、李氏或陈氏等体会,编写出来让天下中学老师当教学范本,不是学阀作风的写白吗?明知如此,还要提出来,非作秀乎?
至于<中庸>,学术界对其真实性或合理性早有质疑,许多学人认为是荒诞不经之书或反经之书。
唐代学者颜师古说:“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非本礼经,盖此之流。”《礼记》中的《中庸》即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中庸》。
宋代欧阳修曾说:“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真,而其说异于圣人。”(《欧阳修文集·问进士策》)欧阳修还认为,“孔子之圣,必学而后至,久而后成”,然而《中庸》却提倡“自诚”、“自明”,显然是炫耀“不学而知之者”,因此,他便说,“故予疑其传之谬也”。
清代学者袁枚、叶酉、俞樾诸氏亦因《中庸》有“载华岳而不重”、“车同轨、书同文”等语而疑其为秦或西汉时期的作品。
清代学者崔东壁论证:“孔子、孟子之言皆平实切于日用,无高深广远之言。《中庸》独探赜索隐,欲极微妙之致,与孔、孟之言皆不类,其可疑一也。《论语》之文简而明,《孟子》之言曲而尽。《论语》者,有子、曾子门人所记,正与子思同时,何以《中庸》之文独繁而晦,上去《论语》绝远,下犹不逮《孟子》?其可疑二也。‘在下位’以下十六句见于《孟子》,其文小异,说者谓子思传于孟子者。然孔子、子思之言多矣,孟子何以独述此语?孟子述孔子之言皆称‘孔子曰’,又不当掠之为己语也。其可疑三也。由是观之,《中庸》必非子思所作。”(《崔东壁遗书·洙泗考信余录》卷三)
近代学者冯友兰也否定《中庸》为子思所作,他总结了三条理由:“《中庸》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言,所说乃秦汉统一之景象;《中庸》又有‘载华岳而不重’之言,亦似非鲁人之语;且所论命、性、诚、明诸点,皆较《孟子》为鲜明,似就孟子之学说,加以发挥者。则此篇又似秦汉时孟子一派之儒所作。”(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还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今提出“四书”进中学课堂者,是清楚地知道这些事实的,对于有如此争议的古书,也还要硬塞进中学课本,非作秀乎?
至于<孟子>,其与孔子思想多有不洽浃处,全书修正孔子仁学观点处几乎随处可见,标榜尊孔,实际上却又不知仁为何物,仁本人与人结为的实体成,而孟子却认为仁者反身而诚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从而搅乱了孔子仁思想的宣传。孔孟之辨是清楚的,而一昧将<孟子>的大书纳入中学课程,岂非作秀乎?
提出“四书”应该进中学课堂者,不会不知道目前“国学现状”,能真正深入孔子思想研究的能有几个人?写点议论,发表点空头学说倒在行,至于讲“四书”则必惹热议。彭林教授在清华大学讲“四书”,说明其有能耐。人文大学生也可以听得进去。至于一些教授想下架到中学生那里讲“四书”,不妨试试看。但末学希望你们的“四书”讲稿先在网上公开一下,让人家看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以免别人说你个“作秀之嫌”。
言语过激否?讲的是实理。欢迎批评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