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孔子弟子众多而且出身复杂?

(2007-09-09 08:14:05)
标签:

人文/历史

孔夫子

招徒

教学目标

 

为什么孔子弟子众多而且出身复杂?

 此文参加我的《论语》心得网络征文大赛,请投票支持!谢谢!为什么孔子弟子众多而且出身复杂?

 

孔子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

 

能称为“弟子”者,不是象“童子见”、“孺悲见”、“封人见”等有人向孔子求教一、二,就可以将他们说成是孔子的弟子,而是有“毕业”的标准的。这在《论语》中是有记载的。《论语秦伯篇》记载: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谷,春秋时官员的薪水以谷物的形式给付,这里指从政工作资格。
孔子是说:跟我学三年,还不能达到从事社会政治管理工作的资格的,不容易找得到。

 

这则论语说明孔子办学的现实目的是培养合乎实现仁世所需要的从政人员。正因为有这种现实目的,加之当时的社会上层对孔子的能力的信任,(孔子年轻时,贵族弟子懿子和南宫叔敬往学礼),可以想见,孔子的许多弟子在其推荐下在当时的“公门”或“大夫之家”(相当于地方政府)里找到了差事。孔子招徒也是打着为当时的政治管理层提供人才的旗号的。得谷,也就是当时许多人从学于孔子的真正目的。

 

孔子弟子从政,上至将、相下至基层一般人员,都有实例可举。这说明孔子的教育实力深厚,可以培养出可从政的各级人才,师名闻天下,以至其弟子遍及当时许多诸侯国。《论语卫灵公篇》记载: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由于弟子多是为了在当时的“公门”或“大夫之家”谋职的,常常会忧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孔子就劝他们“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但许多弟子在从学之初是不清楚孔子的政治理想的是实现仁世的。

正因为孔子所办的学是“干部学校”,所以在选择教学科目上必须符合教学目标。这就使孔子办学的科别性较突出。春秋时,人们把当官的学问叫“大道”,而把那些生活生产技艺等学问叫“小道”。《论语子路篇》记载: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清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在读这一章时,有人便说孔子看不起生产方面的学问。实际上,正如子夏所体会的那样: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篇》)

 

孔子为了突显其从政教学目标必须向弟子提出却“小道”而扬“大道”的要求。

 

孔子认为,实现仁的社会理想,关键是社会上缺少能够带领群众实现仁的君子,而不是缺少种庄稼的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多了,不仅精神文明提高了,而且物质文明也会搞上去的。孔子开坛设教想培养的是君子而不是种田的。樊迟“请学稼”、“学圃”,是“喻于利”的一种表现,所以他蔑称樊迟“小人哉!” 种田技术也是“道”,但孔子师徒认为是“小道”。君子居乱世以“拨乱反正”为急务,不可泥于“小道”。

 

如果孔子连稼圃都教的话,那真有似于现代的综合性大学了。孔子顾得过来吗?如果只教稼圃,那孔子也不会是思想家而只是位园艺家,其弟子也不会那么多了!

 

有学者说,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培养“英才”的方式。这有道理,培养君子是君子儒办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孔子又很清楚办教育的困难的,真正的君子是很难培养出来的,因此孔子曾有“才难”之叹,岂能指望三千弟子都成为“君子”?要实现天下归仁,需要培养千千万万个君子,以孔子个人的力量,这是远远不够的。孔子是理想主义者,但又是位知命者(知现实者),办教育也必须着眼于现实,所以提出了“至于谷”的教学目标。

孔子对弟子的“毕业”资格的规定是很严格的,经其考察不能胜任的弟子便不予推荐。

 

《论语公冶长篇》记载: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漆雕开,公元前540年~?,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字子若,孔子的弟子。


  孔子之所以很高兴,是因为漆雕开有谦虚好学的精神。孔子、漆雕开在入仕问题上是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的。《论语先进篇》记载: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羔,即高柴,孔子弟子。费邑,当时的鲁国有大都市。

 

孔子之所以不让子羔为费宰,是因为他认为子羔没有掌握好做费宰的那套本领。子路认为,只要有“民人”(那个地方的群众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拥护和支持,子羔就可以在干中学。


孔子是把“行”当作主要的教学内容向弟子们传授的,特别重视在实践中“学以致其道”。子路拿孔子的这种理论来为他让子羔为费宰辩护,这便使孔子感到讨厌了。费邑是鲁国的“三都”之一,其管理的好坏会对鲁国有重大影响,作为这个地方的长官,其所发布的政令不得有任何差失。这是不允许在干中学的。只能管理小单位的人,不能让其管理大单位。


    孔子虽是私人办“干部学校”,但却没有在向社会输送人才方面有所苟且。

 

 从这两则论语上看,弟子离开孔子谋职,都是要经过孔子同意的或推荐的。这也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用人制度,或当时政界与一些儒门社会联系情况。

 

可以说,由孔子开创的儒门教育是当时政界人才培训的一个重要组织机构。有如此认识,我们就可以理解孔子的弟子为什么众多,而且出身复杂了。当然,孔子积极推行“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这须要有人来主动求学。从求学人的心理动机来分析孔子弟子众多而且身份复杂的原因,更有实际意义。

 

从学弟子的初衷绝大多数也象现代社会的学子那样,是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吧。

 

此文参加我的《论语》心得网络征文大赛,请投票支持!谢谢!为什么孔子弟子众多而且出身复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