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外面正是硝烟纷飞、兵荒马乱之际,台门内的孩子却浑然不知,依旧专心致志地在玩他们的“办人家”。
绍兴方言把“办人家”读如“扒宁咯”,在别处则称为“办家家”“扮家家”;在台湾被称作“扮家家酒”,叫法不一,玩法却大同小异。
5岁那年,我与台门内的堂房兄妹或族兄弟就做过“办人家”的游戏。有的扮“爸爸”“妈妈”,有的扮“哥哥”“妹妹”;“儿子”则大多用衣服、棉絮、布片等来包扎,捆绑、拿捏一番,就做成了“布娃娃”。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外面正是硝烟纷飞、兵荒马乱之际,台门内的孩子却浑然不知,依旧专心致志地在玩他们的“办人家”。
绍兴方言把“办人家”读如“扒宁咯”,在别处则称为“办家家”“扮家家”;在台湾被称作“扮家家酒”,叫法不一,玩法却大同小异。
5岁那年,我与台门内的堂房兄妹或族兄弟就做过“办人家”的游戏。有的扮“爸爸”“妈妈”,有的扮“哥哥”“妹妹”;“儿子”则大多用衣服、棉絮、布片等来包扎,捆
日出万绸的华舍集镇
清末民初,华舍的丝绸业已十分发达,据《浙江省名镇志》记载:“在清同治(1861-1874)年间,镇上丝绸业发达,已成为绍兴县内丝绸名镇。镇上有绸庄30余家,丝寓70余所,商店130余家,岁交易绸20万匹,丝行交易近百万银。至宣统三年(1911),华舍、下方桥一带已有织户1600余家,原始织机3400余台。”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垂龆之年,隆冬季节的一天,父母亲把他俩的4个孩子送回绍兴乡下的老家,从此我便在一个老台门内开始了新的生活。
老台门门斗外左右各有一对旗杆石,门楣正中上悬“文魁”匾额,说明这里曾有过一个文化人。老家的房子在台门的第三进,正中坐北朝南的三间楼房是住宅,东厢房的楼下另有一间厨房,全家人的饮食起居全在这里。
父亲安顿好家人以后,仍回南京工作,留下来的母亲第一件事便是把孩子们先后送到当地的小学去上学。那年我才6岁,为了便于自己回家,便到百米开外宗祠办的初级小学去上一年级,大姐和二哥则去较远的高级小学读书。
寒假时,在南京中央大学附属中学念高中的大哥也回到老家,翌年春,他便在当地的绍兴一中插班上课,一家有4个孩子在学堂上学,这在当时的农村,还是比较少见的。因为一般农家子女较多,有的没有经济能力让所有孩子去上学;有的虽有条件读书,却因为不够重视教育,早早地就让孩子去参加劳动。我家父亲及祖上都是读书人,因而对教育一直十分重视,不管家境如何窘迫,也要让孩子都能读上书。
俞昌泰
小满一过,绍兴一带的家庭主妇就要准备一年一度的晒酱,并且盘算着做多少甜面酱,多少咸酱,再做多少豆瓣酱。
做酱,在过去绍兴人的饮食习俗中,如同春季的晒干菜、晒笋干,冬季的腌白菜一样的重要。夏季则是晒酱最好的季节。有了酱,主妇就可以调制出许多美味可口的食物来。如鸡冠油搅酱、芋艿片搅酱、豆瓣肉搅酱,酱爆螺蛳、酱爆茄子,等等,这全是我儿时最喜欢吃的家常菜。用酱与青毛豆、芋艿丁、茭白丁、肉丁、豆腐干丁、红辣椒等烧制的“辣茄酱”,更是绍兴人家经常享用的大菜,往往一烧就是一“尺六”镬,盛上几大碗,吃上好几天。
做酱的第一步是磨小麦粉。小时候,母亲费力地用小石磨慢慢地一人操作着磨粉,往往只穿一件斜襟大衫,额头还沁出了汗珠。这种石磨叫“越磨”,即右手握住石磨一端木柄上的把柄,牵动石磨时要“越过”整个磨盘;左手随时把磨盘中间的小麦,一点点地拨到磨孔中去。经过石磨的碾压和转动,麦粉就飘飘洒洒地落到下面的小竹匾
里
。
小竹匾里的小麦粉
宋六陵在绍兴市城东12公里的宝山(又称攒宫山,今属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占地2.24平方公里,是南宋高宗(赵构)永思陵、孝宗(赵昚)永阜陵、光宗(赵惇)永崇陵、宁宗(赵扩)永茂陵、理宗(赵昀)永穆陵、度宗(赵禥)永绍陵,以及后妃们的攒葬之地。其实,陵区还包括宋徽宗(赵佶)永固(后改永佑)陵、钦宗(赵桓)永献陵,以及宗室贵族、王公重臣的陪葬墓。所
(一)
项羽张溇遇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