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六陵与华舍赵氏
(2019-07-21 14:38:53)
宋六陵在绍兴市城东12公里的宝山(又称攒宫山,今属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占地2.24平方公里,是南宋高宗(赵构)永思陵、孝宗(赵昚)永阜陵、光宗(赵惇)永崇陵、宁宗(赵扩)永茂陵、理宗(赵昀)永穆陵、度宗(赵禥)永绍陵,以及后妃们的攒葬之地。其实,陵区还包括宋徽宗(赵佶)永固(后改永佑)陵、钦宗(赵桓)永献陵,以及宗室贵族、王公重臣的陪葬墓。所以宋六陵并不仅仅只是南宋六个帝皇的攒殡地。
攒宫一词,原由北宋皇帝哲宗昭慈皇后孟氏攒殡而来。据《会稽攒宫陵记》记载:“攒宫,在宝山上皇村。绍兴元年(1131),哲宗皇后昭慈皇后孟氏崩,卜殡于此,于是以陵名为永祐。遗诏殓以常服,不得用金玉宝贝,权宜就近择地攒殡,俟军事宁息,归葬园陵。所(制)梓宫,取周吾身,弗拘旧制,以为他日迁奉之便。是时,朝廷欲建山陵。曾紆以江东漕兼摄二浙应办,议曰:‘帝后陵今存河洛,不日复中原,即归祔矣,宜以攒宫为名。’遂从之。攒宫之名,实始于紆之请也。
关于陵园内各帝皇及皇后陵墓,《会稽攒宫陵记》也有交代:“徽宗攒永固陵,显肃皇后郑氏攒永祐西北,显仁皇后韦氏攒永祐陵西。高宗攒永思陵,懿节皇后邢氏攒永祐陵西,显圣皇后吴氏合攒永思陵。孝宗攒永思陵西,上陵名曰:‘永阜’,成穆皇后郭氏、恭安皇后夏氏合攒山陵之前,并不归迁祔攒所,以世远年湮,无可考究。慈福皇后谢氏,合攒永阜陵。光宗攒永崇陵,寿仁皇后李氏卜攒山陵之前,尚未归迁附攒所,亦无可考。宁宗攒永茂陵,恭淑皇后韩氏攒山陵之前,未曾归迁附攒所,而亦无可稽查。理宗攒永穆陵。度宗攒永绍陵。”
《山阴华舍赵氏宗谱》(萃涣堂)》不但载有“会稽攒宫陵记”记叙六陵来历,还有“会稽攒宫陵图”绘制了宋六陵简约的情况。但该谱重修于清光绪甲申(1906)年,已是元初西僧杨琏真珈盗发宋六陵629年之后,所以陵园的真实情况,还是有许多不明之处。“会稽攒宫陵记”中出现“以世远年湮,无可考究”以及“亦无可考”等语,就说明了这个情况。
目前,散见于某些地方史料(包括赵氏宗谱)和近代一些刊物上对于宋六陵位置的描述及陵墓分布图,各有各的说法,唯有《华舍赵氏宗谱》(光绪甲申本)中“会稽攒宫陵图”与《万历会稽县志·会稽县境图》中的南宋陵园图基本一致,但是否就是南宋六陵当年的真实原貌,却也难说。其他版本则各不相同,并且有较大的出入,使人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与南宋灭亡不久,宋六陵就遭遇“灭顶之灾”,现状彻底遭破坏有关。
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占临安。不久,佛教江南统领杨琏真珈(又名嘉木扬喇勒智、杨胜吉祥)勾结元朝宰相桑哥(?-1291),怙恩横肆,势焰烁人,穷骄极淫,不可具状,肆意盗毁了宋六陵 。盗发六陵之事,始于天衣寺僧福闻。天衣寺原为魏惠宪王坟寺,福闻想巴结杨琏真珈,就把寺院献给了杨髡。继而就盗发魏王的坟冢,得到好多金玉,于是就得陇望蜀地想去盗发六陵,而寺僧允泽与剡县僧人演福也极力怂恿杨髡。恰巧泰宁寺和尚宗恺、宗允盗伐六陵树木,与守陵人争诉,随即说诱杨髡假称杨侍郎(即相宁宗陵地的杨华)、汪安抚以侵占陵地为名,出给文书,于八月份带同西僧凶党、部领人夫发掘。当时有陵使中官罗銑与他们力争。允泽率领众人殴打罗銑,并用刀威胁。罗銑无法对抗,坐在地上大哭,众人把他赶走。于是便发掘宁宗、杨后、理宗、度宗四座陵墓,割破棺椁,劫取宝玉。理宗陵陪葬品尤其多,开启棺材时,有白色宝气冲上天空。理宗尸体还像活着时一样,尸体下面铺有锦缎,锦缎下是金丝编织的细簟。有人说死者口中有夜明珠,就倒悬理宗尸体,沥取水银三天,又割下理宗的头颅,取走后制作成饮酒器,收藏在宣政院,后又赐给帝师巴八思。杨琏真珈又于十一月再次到六陵盗陵,这次盗挖的是徽宗、郑后、韦后、高宗、吴后、孝宗、谢后、光宗,以及元祐孟后的陵墓,连同上次总共盗挖101座。徽宗陵只有朽木一段;高宗的骨骸毛发都腐化了;孝宗尸骸也蜕化无余,仅存顶骨一小片;光宗俨然如生。所有骸骨都被抛弃,凶徒们尽取宝玉,用船运载,扬长而去。事毕,罗銑先后置办棺材,制衣收殓,大恸几绝,悉从火化。
史书上还载有一种说法,这就是唐义士偷埋帝后骨骸的故事。唐珏字玉潜,山阴人,家贫,授徒为业,听到盗陵之事后,非常痛愤,便卖掉家产,邀集里中年轻人,偷偷潜入陵园区,将所有陵骨埋在山阴兰亭的天章寺前,上植冬青树为记号。并且还用其他骨骸散置陵所,蒙蔽别人。
另一种说法是杨琏真珈还把宋陵帝王遗骸杂以牛马枯骨,埋于杭州凤凰山麓南宋故宫,上筑“镇南塔”。宋朝遗民非常悲切,不敢仰视。
关于元末西僧杨琏真珈究竟是何年到会稽盗发宋六陵,历史上有丙子(1276)年、戊寅(1278)年、癸未(1283)年、甲申(1284)年和乙酉(1285)年多种说法。南宋遗老周密(今杭州人)在《癸未杂识续集上》有“杨髡发陵”一篇记载其事。据周密“余偶录得当时其徒互告状一纸,庶可知其首尾”等语,可知盗陵具体时间在元至元二十二(1285)年八月和十一月十一日分两次进行。这个说法也于2006年7月在六陵遗址中发掘出《大明敕葬宋理宗顶骨之碑》(事见《东方博物》第三十三期周燕儿所撰《绍兴宋六陵出土的明敕宋理宗顶骨碑考略》)得到实物的证实。作者周燕儿认为元至元二十二(1285)年西僧杨琏真珈残酷地盗发宋六陵,才是最真实的时间。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大臣危素把宋六陵被盗和理宗头颅制成饮酒器的事上奏朝廷。朱元璋听后,叹息道:“宋南渡诸君无大失德,与元又非世仇,元既乘其弱并取之,何乃复纵奸人肆酷如此耶!”于是于洪武二年(1369)正月,御劄丞相宣国公李善长,令西僧汝纳、监藏深惠以理宗顶骨来献,埋于南京南门高座寺西北。第二年五月,礼部尚书崔亮又奉敕把理宗的头骨埋入六陵旧穴。其余宋陵遗骼也从天章寺迁回攒宫,上封松树,重立诸帝陵名碑。洪武九年诏令陵区五百步之内禁人樵采,设陵户二人,有司督近陵之人看守。每三年一传制,遣道士赍香帛致祭于孝理二陵。凡遇登极,遣官祭告。自明至清,直到民国,官府派员,春秋祭祀,延续不绝。以上史实,《明史·礼四·历代帝王陵庙》均有确切记载。
宋六陵陵区内外有禁山3735亩、田38.9亩,南宋以后,变成了元朝政府的财产。野蛮的蒙古统治者,嗜屠戮为业,只想把整个中国变成牧场,因此任六陵墓地荒凉凄败。至明初,朝廷虽极力修复,规模却大不如前。又因岁月流逝,国力衰退,陵产便“岁久湮没,为居民所侵”。明正统(1436-1449)年间赵伯泰奏告始复“自宋攒葬以来,内外皆有厉禁”的原状。后来,又因为管理疏忽,诉讼不断,明王朝统治者干脆将宋六陵财产赐给有血缘关系的华舍赵氏宗族来管理,但具体年份不详。
华舍赵氏一脉为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懿王德昭之后。太祖生子四:长德秀,早夭;次德昭;三德林,早亡;四德芳。德昭生惟忠,惟忠生从霭,从霭生世雄,世雄生令郯,令郯生子嶙,子嶙生三子:长伯衍,字永之,子孙居诸暨陶朱乡:三伯复,字静之,子孙居诸暨渔浦:次子伯履,字坦之,中榜眼,靳州倅,赠秀安郡王,葬诸暨陶朱乡五峰寺后山。伯履生师赞,师赞生子三:长希崇,靖江府通判:次希崑:三希岗,字陞崖,知广东贺州。希岗生与伺。与伺,国子监生,除台州宁海县尉,生孟洢。孟洢,字宗正,行万一,上舍生,太祖十二(含太祖)世孙,娶太师姚舜明女,宋亡,隐居诸暨竹月浦。生三子:由方、由心、由德。由方,行昌二,于宋景定癸亥(1263)年携《庆源类谱》自诸暨西安乡迁绍兴华舍。华舍赵氏世系清楚,脉络分明,确为宋太祖之后裔。
华舍,宋时属山阴县禹会乡,今属绍兴市柯桥区华舍街道华舍村,其地由前村沿、江北溇、西岸、后园渡、哑巴溇(今名爱婆溇)、荷花溇等自然村组成。至2016年,全村683户、2001人,赵姓为村内第一大姓,约占三分之二。
赵由方先入赘钱塘(今杭州)倪氏,不久即与其妻秀一娘徙居绍兴山阴华舍,生子三:长盛一;次表一;三表二。盛一生原吉。原吉生子二:长子美;次伯英。伯英入赘湖塘夏氏,并居住在湖塘,因此华舍赵氏完全是子美之后。子美生志纯。
赵志纯,字君甫,号存善,生于洪武癸亥(1383)年十二月廿九日,卒于景泰丙子(1456)年十二月初二日。他出生之时,家道已经衰败,长大后十分勤劳地协助其父重兴家业。分户时他把旧宅和百余亩良田让给了弟弟,自己则在村河的东面重建家园,其地即今华舍前村沿。赵大宗祠原先也建在前村沿的西面。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经济衰退、国力渐弱,朝廷对宋六陵的管理、修葺、保护就逐渐疏忽。于是便有了把保护和祭陵转移到华舍赵氏来负责之举。至清代,清统治者虽然也是外族入侵,但较之蒙古族的野蛮稍微文明,对宋六陵的保护采取一定的措施。
《山阴华舍赵氏宗谱》道光十五年(1835)有碑记载:“窃惟攒宫六陵,我赵氏祖宋代之陵寝也。自有明春秋享祀,陵山悉以蠲租。至本朝仰沐皇恩,永远勿替。”又在宣统元年(1909)《告示》碑载有:“我华舍赵氏为宋室嫡裔,食毛践土,二百数十年矣。”
华舍赵氏自拥有了六陵产业后,在宗谱中就有“陵祭条款”、“六陵仪注”、“六陵祭文”等具体条文。家谱中还进一步规定:先帝陵寝,非寻常坟茔可比。值祭裔孙,必须公正廉明。即使春秋二祭欲去参观者,亦务必整洁衣衫。凡品行卑鄙为乡里所不齿者,不得参与。祭陵时,多乘船前往。规定族长、宗子、经理、执事各一只,其余执事、调查合乘一只。陵上田山所收茶租、山租、米租三项,由正副司帐按祭收取。另置值厨一人、给发一人、司胙一人、支应正副二人。祭陵前一日,备三牲、水果、香烛、纸爆,至唐、林二义士、上下太尉殿以及各散陵主祭。是日,六陵公所内灶头中堂应备祭菜各一桌。春秋巳日开祭。
几百年来,华舍赵氏在接收六陵产业和祭祖的过程中,也有过不少曲折。首先是由“国管”转“民办”之初,陵园十分荒芜。明万历年间名士袁宏道(1568-1610)在《宋六陵记》中写道:“六陵萧骚岑寂,春行如秋,昼行如夜,虽联鞭叠骑,常若有伥啼鬼哭之声。读唐义士诗,楚痛入骨。古来亡国败家虽多,未有若斯之残酷者也。”接下去袁文把六陵阴森凄楚、满目荒凉的面貌和自己的感受描绘得入木三分。那时“以上诸陵仅存封树,唯孝、理二陵献殿三间,缭以周垣,今亦颓废。理宗陵有顶骨碑亭,宰牲房一所。其右为唐义士祠。内外禁山三千七百三十五亩,田三十九亩九分。”(据清康熙《会稽县志》)。可见明中叶之后经明初修复的六陵荒废衰败又十分严重。
至清雍正七年三月,“钦奉上谕,饬令该地方官钦遵,于宋高宗以下六陵,加意防护,春秋致祭。”在交由华舍赵氏管理、保护、祭祀宋六陵后,地方官还是参与春秋祭祀的,只是经济来源、物资上的采办,具体操作已经由华舍赵氏来进行。
清嘉庆年间,经赵氏族人公议,六陵的产业由赵继侨管理,赵继侨每年应从收益中提取钱陆千文归赵大宗祠,同时需承担六陵的维修。后因赵继侨长期游幕在外,便由其子赵林祥代理。但赵林祥无视规章,不但没有及时修葺祭厅倾圮的围墙,更将赵氏玉牒抵押给祝姓。道光十三年,赵仲辉等获悉情由后,不忍坐视,邀集族中耆老将玉牒赎回。赵丹华等还会同族内众人,呈明会稽县,并“通详抚藩各宪,自愿捐资以建祭厅、筑围墙,并修唐、林二义士祠,所以妥先灵壮观瞻也”。此后,赵氏族人便发起了对六陵的全面整修。这次工程,通计前后,赎牒、修陵、建厅、筑墙、丈地、立碑,以及涉讼之费共需三千余金。
通过这次整修,使南宋六陵再度呈现庄严肃穆的格局。《山阴华舍赵氏宗谱》称“既慰先朝之灵爽,更增祠宇之辉煌”。此时的南陵孝宗永阜陵,有献殿三间,周筑墙垣,殿有匾额“飞龙在天”。又有对联三副:“南国中兴,一派遥绵皇祖业;东宫嗣立,数言早契大臣心。”“岩壑潆洄犹宋室,春秋祭告已明时。”“天命攸归,道学渊源惟帝德;寝宫孔固,春秋俎豆永宋陵。”北陵理宗永穆陵亦有献殿三间,周筑墙垣,并有理宗顶骨碑及亭。其殿匾曰:“过去佛”。殿有联四:“五季风颓昌正学,年泽厚育有真儒。”“换骨仗银牌,一道劫灰今已冷;归魂栖石匣,几行烟树古犹新。”“理学昌明还一正,秀灵钟毓永千秋。”“一代衣冠南渡久,千年俎豆北陵新。”陵貌似乎胜过明初景象。
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后,军阀混战,时局动荡,宋六陵再度疏于管理,其地面建筑开始衰败。1927年前后,军阀孙传芳某部驻扎在六陵,修筑战壕,砍伐松树,大肆破坏六陵地形地貌。华舍赵氏诉讼之当地衙门,官司拖延不胜。赵氏族人派代表到湖南寻求督军赵恒惕的帮助,在其斡旋之下,华舍赵氏胜诉,族人便将胜诉经过及判决书勒石树碑立于赵氏宗祠之墙内,此碑在祠堂拆毁之前被人抬至前村沿“梦鹿堂”辅作路石,1996年前后还在。1928年,赵恒惕回华舍老家祠堂祭祖并省亲,又到六陵祭祖,面对衰败的陵园,他长跪不起,自叹远在他乡,无力保护祖陵,愧对列祖列宗。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华舍赵氏便失去六陵所有山林、田地、房舍、商铺的产权,从此不再修陵祭祖。地面建筑物及石板石块陆续被人拆去,移作他用。1958年,房屋木料及地上松树还被运去大炼钢铁。
至六七十年代,陵区恳为茶园,诸陵地面建筑彻底毁灭,陵墓封土、砌砖、碑石、神道全被机械推平。文革时唯一存在的孝宗享殿也被夷为平地。此前的大量古松林,在1977年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办在陵区时,还曾是学生自学休憩的地方。目前,整个陵区仅存稀疏零落的松树百余棵和两块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而已。
据《绍兴晚报》6月18日A02“民生”版载:“宋六陵将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宋六陵二号陵园遗址考古发掘启动”。由此可知,沉沦已久的宋六陵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它在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年以后,由文保部门进行考古发掘,将开辟成遗址公园。
自2018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宋六陵进行考古发掘,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发掘成为2018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考古完整揭示了一号陵园即高宗永思陵陵园上宫的全部主体建筑,还发现了高宗陵园的“石藏子”,也就是高宗陵墓所在地。为今后宋六陵遗址公园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号陵园的墓主初步确定为南宋孝宗,发掘现场已做了7个考古探方,每个探方长宽各9米,预计到2019年年底可以完成对二号陵园的考古发掘。但据专业人士告知,一号陵园、二号陵园的的墓主身份还需进一步考古确认。省、市文物局考古部门计划用5年时间,对宋六陵进行考古发掘,弄清皇陵和后陵的位置。根据考古发掘的情况,原来认定的宋六陵面积将会更加完整。目前,宋六陵保护规划、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规划正在制定之中,按照绍兴市要求,宋六陵将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从此,人们热切关注的宋六陵遗址发掘和保护工作,已提升到实际工作之中。预计不久的将来,宋六陵将重焕生气,给人面目一新的印象,为广大人民提供一个凭吊、思古,追念历史、缅怀悲痛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