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龆之年,隆冬季节的一天,父母亲把他俩的4个孩子送回绍兴乡下的老家,从此我便在一个老台门内开始了新的生活。
老台门门斗外左右各有一对旗杆石,门楣正中上悬“文魁”匾额,说明这里曾有过一个文化人。老家的房子在台门的第三进,正中坐北朝南的三间楼房是住宅,东厢房的楼下另有一间厨房,全家人的饮食起居全在这里。
父亲安顿好家人以后,仍回南京工作,留下来的母亲第一件事便是把孩子们先后送到当地的小学去上学。那年我才6岁,为了便于自己回家,便到百米开外宗祠办的初级小学去上一年级,大姐和二哥则去较远的高级小学读书。
寒假时,在南京中央大学附属中学念高中的大哥也回到老家,翌年春,他便在当地的绍兴一中插班上课,一家有4个孩子在学堂上学,这在当时的农村,还是比较少见的。因为一般农家子女较多,有的没有经济能力让所有孩子去上学;有的虽有条件读书,却因为不够重视教育,早早地就让孩子去参加劳动。我家父亲及祖上都是读书人,因而对教育一直十分重视,不管家境如何窘迫,也要让孩子都能读上书。
1949年的春天,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孩子来说,我只觉得乡下的环境比城市里好玩得多:在菜花丛中捉蝴蝶,进蚕豆田里抲“青虫(豆荚)”;到田塍边沿捕泥鳅,去流水沟底抓鲫鱼,等等,这都是城市里没有的玩法,那时,觉得老家真是一个快乐的天堂。
不久,东楼楼下飞来一对燕子,它俩时而绕梁呢喃,好像在商量什么事;时而停在楼搁栅上左顾右盼,观看四周的动静,看到有人进去,它俩也不慌张,只是停止了刚才的“讨论”,一直注视着我。这时母亲过来,悄悄地对我说:“千万不要去惊动它们,这是燕子,我们刚从外地回来,燕子就能飞进来,这是最好的事情。”母亲还叫我只管自己做自己的事,如果去惊吓燕子,便要重重责罚。我当然听从母亲的吩咐,因为她对我的姐姐和兄弟们也是这样要求的。
双燕进出几次后,过了一会,两只燕子分别衔了一口带有稻草壳的泥,并把这口泥用力地啄到楼搁栅的圆木上去。它俩穿梭似地飞进飞出,不断地把湿泥添加上去,因为台门四周全是水田,不消几天,一只下面长满“胡子”、宛如半只大碗的燕窝,便在楼搁栅上构筑成功了。
我家东楼的楼下,俗称叫“大房”,当年的大房便是一家的“正厅”,前半间板壁的正中挂着一幅山水中堂画;两旁是“观此遗物处,愿言结兰芳”的隶书对联;画下摆一张长条桌,桌上放置着时鸣钟和茶筒;长条桌前是八仙桌,两边是实木做的太师椅;左右靠墙各摆放着两把靠背椅,椅子中间是茶几,过年祭祖、平时待客,都在这大房里进行,平时我们只在厨房间吃饭。但是两只燕子却可以在大房的搁栅上放心地营造燕巢,并且在小燕子出生以后,还可以一天到晚不停地转身就向外拉屎,这在十分尊重礼仪的家乡,也可算是怪事一桩。
不过,母亲在小燕子还没孵化出来之前,早在燕窝下面悬挂了一只纸盒子,小燕子的屎只能掉入纸盒,不可能掉落地下。容得燕子一家吵闹,并且喂食、拉屎,还可以大大方方地在屋内飞进飞出,人们却把它们当做“贵客”一样来对待,这在现代人看来,真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读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之后,我也就明白了这是有历史渊源的事,王谢这样的贵族家,也允许燕子在堂前筑巢。
当年,母亲上楼睡觉之前就要去关窗闭户,两只燕子也很有灵性,一定会在主人关窗以前就回到巢里;次日清早,母亲下楼第一件事便是推开木窗,燕子立马便飞出去忙碌了。它们与主人一样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既同步又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种人燕共处究竟已持续了多少年,谁也无从知晓。
白天,老燕子飞出去后,5只小燕子的头早就齐刷刷地在窝边朝外张望等待,一见老燕子飞回来,先是一阵欢叫,接着5张嘴便一齐开到最大,但老燕子会依次喂食,不会拉下任何一只雏燕,也不会给哪一只搞特殊化而多喂。
第一次见到燕子一家与我们一家和睦地相处,我便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绍兴人这样优待燕子?”母亲便说:“这也是老一辈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她又说自己从小就见惯了这种现象,因为大家都认为燕子到这一家来筑巢,这一家便会兴旺发达,因此燕子是吉祥的鸟,要是破坏了它们的巢,这家人就会交霉运。母亲在空闲时还不止一次地把5只小燕比作我们兄弟姐妹5人,她说每一家的父母都像燕子那样辛勤地哺育着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能够“飞”出去独立地生活。此时,我从燕子筑巢、喂食,以及母亲的诱导中,似乎领悟到了父母的苦心。
燕子的辛劳毋庸置喙。果真,从燕子第一口啄来新泥之后,我就没有看见双燕停息过,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天热气闷,它俩不是出去衔泥,便是出去觅食,把泥一口口地啄在梁上,把衔在嘴里的虫子一口一口地喂到每只雏燕的嘴里,那副认认真真的样子,那种循规蹈矩的做法,无不令人动容。
从裸身的雏燕,一直到它们羽翼丰盛以后,老燕子究竟要忙碌多少天,我也并不清楚,因为之后我好像也不太关注它们了。只是有一天放学回家,大房里突然清静沉寂,一问母亲,母亲便说:“现在已经过了秋分,燕子都回南方去了,它们要飞好长好长的路,在回南方的路上,老燕子在漂洋过海时,有的会因为年老体弱而溺水致死。”听到这里,我也有点黯然神伤。母亲见我有点失落的样子,便对我说:“明年春天,燕子还是会回来的,只要没有虐待过它们,它们一定还会回到我家来。”以后几年,燕子果然还是逢春必到,是否是似曾相识的燕子,我并不清楚。
长大以后,我方才知道燕子是益鸟,在农药没有使用之前,农民把它看作是除虫的好帮手,丰收的希望,有一部分寄托于它。绍兴人一直看重燕子,大约就是因为看到它们也和人类一样地辛劳育儿,而且又能促成丰年的缘故。
成年后,在父亲36岁那年写给母亲的一首《示内》诗中看到这样的话:“爱玩贤妻事有无,桶中庑下意何如?含辛真是营巢燕,式好还同比目鱼。王霸教儿能问字,平阳弱息解牵裾。食贫莫怨浮云婿,料理齑盐且自娱。”那年大哥10岁,大姐7岁,二哥3岁,我和弟弟尚未出世,父母正是像燕子一样辛勤地哺育着我们的时候,所以,诗中就有“含辛真是营巢燕”的说法。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年教育我们要爱护燕子,后来又从父亲的诗作中看到了“营巢燕”的话,可见真是父母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才使我们能够长大成人。
如今,周边的环境里已鲜有燕子看到,但当年的燕子辛勤哺育雏燕的一幕,以及父母呕心沥血培养我们的经过,却始终挥之不去。
营巢燕
垂龆之年,隆冬季节的一天,父母亲把他俩的4个孩子送回绍兴乡下的老家,从此我便在一个老台门内开始了新的生活。
老台门门斗外左右各有一对旗杆石,门楣正中上悬“文魁”匾额,说明这里曾有过一个文化人。老家的房子在台门的第三进,正中坐北朝南的三间楼房是住宅,东厢房的楼下另有一间厨房,全家人的饮食起居全在这里。
父亲安顿好家人以后,仍回南京工作,留下来的母亲第一件事便是把孩子们先后送到当地的小学去上学。那年我才6岁,为了便于自己回家,便到百米开外宗祠办的初级小学去上一年级,大姐和二哥则去较远的高级小学读书。
寒假时,在南京中央大学附属中学念高中的大哥也回到老家,翌年春,他便在当地的绍兴一中插班上课,一家有4个孩子在学堂上学,这在当时的农村,还是比较少见的。因为一般农家子女较多,有的没有经济能力让所有孩子去上学;有的虽有条件读书,却因为不够重视教育,早早地就让孩子去参加劳动。我家父亲及祖上都是读书人,因而对教育一直十分重视,不管家境如何窘迫,也要让孩子都能读上书。
1949年的春天,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孩子来说,我只觉得乡下的环境比城市里好玩得多:在菜花丛中捉蝴蝶,进蚕豆田里抲“青虫(豆荚)”;到田塍边沿捕泥鳅,去流水沟底抓鲫鱼,等等,这都是城市里没有的玩法,那时,觉得老家真是一个快乐的天堂。
不久,东楼楼下飞来一对燕子,它俩时而绕梁呢喃,好像在商量什么事;时而停在楼搁栅上左顾右盼,观看四周的动静,看到有人进去,它俩也不慌张,只是停止了刚才的“讨论”,一直注视着我。这时母亲过来,悄悄地对我说:“千万不要去惊动它们,这是燕子,我们刚从外地回来,燕子就能飞进来,这是最好的事情。”母亲还叫我只管自己做自己的事,如果去惊吓燕子,便要重重责罚。我当然听从母亲的吩咐,因为她对我的姐姐和兄弟们也是这样要求的。
双燕进出几次后,过了一会,两只燕子分别衔了一口带有稻草壳的泥,并把这口泥用力地啄到楼搁栅的圆木上去。它俩穿梭似地飞进飞出,不断地把湿泥添加上去,因为台门四周全是水田,不消几天,一只下面长满“胡子”、宛如半只大碗的燕窝,便在楼搁栅上构筑成功了。
我家东楼的楼下,俗称叫“大房”,当年的大房便是一家的“正厅”,前半间板壁的正中挂着一幅山水中堂画;两旁是“观此遗物处,愿言结兰芳”的隶书对联;画下摆一张长条桌,桌上放置着时鸣钟和茶筒;长条桌前是八仙桌,两边是实木做的太师椅;左右靠墙各摆放着两把靠背椅,椅子中间是茶几,过年祭祖、平时待客,都在这大房里进行,平时我们只在厨房间吃饭。但是两只燕子却可以在大房的搁栅上放心地营造燕巢,并且在小燕子出生以后,还可以一天到晚不停地转身就向外拉屎,这在十分尊重礼仪的家乡,也可算是怪事一桩。
不过,母亲在小燕子还没孵化出来之前,早在燕窝下面悬挂了一只纸盒子,小燕子的屎只能掉入纸盒,不可能掉落地下。容得燕子一家吵闹,并且喂食、拉屎,还可以大大方方地在屋内飞进飞出,人们却把它们当做“贵客”一样来对待,这在现代人看来,真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读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之后,我也就明白了这是有历史渊源的事,王谢这样的贵族家,也允许燕子在堂前筑巢。
当年,母亲上楼睡觉之前就要去关窗闭户,两只燕子也很有灵性,一定会在主人关窗以前就回到巢里;次日清早,母亲下楼第一件事便是推开木窗,燕子立马便飞出去忙碌了。它们与主人一样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既同步又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种人燕共处究竟已持续了多少年,谁也无从知晓。
白天,老燕子飞出去后,5只小燕子的头早就齐刷刷地在窝边朝外张望等待,一见老燕子飞回来,先是一阵欢叫,接着5张嘴便一齐开到最大,但老燕子会依次喂食,不会拉下任何一只雏燕,也不会给哪一只搞特殊化而多喂。
第一次见到燕子一家与我们一家和睦地相处,我便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绍兴人这样优待燕子?”母亲便说:“这也是老一辈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她又说自己从小就见惯了这种现象,因为大家都认为燕子到这一家来筑巢,这一家便会兴旺发达,因此燕子是吉祥的鸟,要是破坏了它们的巢,这家人就会交霉运。母亲在空闲时还不止一次地把5只小燕比作我们兄弟姐妹5人,她说每一家的父母都像燕子那样辛勤地哺育着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能够“飞”出去独立地生活。此时,我从燕子筑巢、喂食,以及母亲的诱导中,似乎领悟到了父母的苦心。
燕子的辛劳毋庸置喙。果真,从燕子第一口啄来新泥之后,我就没有看见双燕停息过,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天热气闷,它俩不是出去衔泥,便是出去觅食,把泥一口口地啄在梁上,把衔在嘴里的虫子一口一口地喂到每只雏燕的嘴里,那副认认真真的样子,那种循规蹈矩的做法,无不令人动容。
从裸身的雏燕,一直到它们羽翼丰盛以后,老燕子究竟要忙碌多少天,我也并不清楚,因为之后我好像也不太关注它们了。只是有一天放学回家,大房里突然清静沉寂,一问母亲,母亲便说:“现在已经过了秋分,燕子都回南方去了,它们要飞好长好长的路,在回南方的路上,老燕子在漂洋过海时,有的会因为年老体弱而溺水致死。”听到这里,我也有点黯然神伤。母亲见我有点失落的样子,便对我说:“明年春天,燕子还是会回来的,只要没有虐待过它们,它们一定还会回到我家来。”以后几年,燕子果然还是逢春必到,是否是似曾相识的燕子,我并不清楚。
长大以后,我方才知道燕子是益鸟,在农药没有使用之前,农民把它看作是除虫的好帮手,丰收的希望,有一部分寄托于它。绍兴人一直看重燕子,大约就是因为看到它们也和人类一样地辛劳育儿,而且又能促成丰年的缘故。
成年后,在父亲36岁那年写给母亲的一首《示内》诗中看到这样的话:“爱玩贤妻事有无,桶中庑下意何如?含辛真是营巢燕,式好还同比目鱼。王霸教儿能问字,平阳弱息解牵裾。食贫莫怨浮云婿,料理齑盐且自娱。”那年大哥10岁,大姐7岁,二哥3岁,我和弟弟尚未出世,父母正是像燕子一样辛勤地哺育着我们的时候,所以,诗中就有“含辛真是营巢燕”的说法。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年教育我们要爱护燕子,后来又从父亲的诗作中看到了“营巢燕”的话,可见真是父母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才使我们能够长大成人。
如今,周边的环境里已鲜有燕子看到,但当年的燕子辛勤哺育雏燕的一幕,以及父母呕心沥血培养我们的经过,却始终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