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台门里“办人家”
(2022-09-23 05:50:04)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外面正是硝烟纷飞、兵荒马乱之际,台门内的孩子却浑然不知,依旧专心致志地在玩他们的“办人家”。
绍兴方言把“办人家”读如“扒宁咯”,在别处则称为“办家家”“扮家家”;在台湾被称作“扮家家酒”,叫法不一,玩法却大同小异。
5岁那年,我与台门内的堂房兄妹或族兄弟就做过“办人家”的游戏。有的扮“爸爸”“妈妈”,有的扮“哥哥”“妹妹”;“儿子”则大多用衣服、棉絮、布片等来包扎,捆绑、拿捏一番,就做成了“布娃娃”。
游戏开始时,两个较大的孩子各用自己的右手捏住左手腕部,然后用左手去握住对方的腕部,这样就形成一把“椅子”,两人蹲下,让扮作妈妈的女孩跨入臂弯坐进“轿子”,其他孩子就一起“吗唔、吗唔、咚,吗唔、吗唔、咚”,用嘴模仿鼓乐算作迎亲。我们将“新娘”在道地内抬上几圈,回到东廊下轿后,就与“新郎”拜堂成亲,办成人家。
过后,孩子们分头去廊前的一根长石凳上摆开了事先捡来的“湖蛏(河蚌)壳”“黄蚬壳”“蜒子壳(常用来刮芋艿)”“长尖壳(又称剪刀壳)”等;以大的河蚌壳作“锅”,小的黄蚬壳、蜒子壳作“碗盘”,以长尖壳作“菜刀”。然后大家都去买办“菜肴”,有的摘来丝瓜叶,有的采到凤仙花,有的拔回野甜菜,有的雕来马兰头;还用泥土、青草等一起当做“饭菜”。这些菜肴,经过清洗、切碎、蒸煮或爆炒,一一装人“碗盘”之中,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捏起树枝做的“筷”,纷纷像模像样地开始“吃饭”。
这顿“饭”吃得有滋有味。“新娘”改称“妈妈”后,会爱怜地夹菜给扮“兄妹”的孩子吃;扮“爸爸”的也会礼让地将青草拣到“妈妈”的“碗”里。
扮妈妈的女孩,还会时不时地抖动几下怀里的“儿子”,再“宝宝”“囡囡”地哄几声,扮爸爸的也会接过孩子,作出亲热状,低头去逗弄他俩的“儿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在一起吃这顿“大餐”,让成年人瞧见了,也会忍俊不禁。
办人家的儿童游戏,看似朴实无华,其实流传广泛、历史悠久。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由此可见,“办人家”的儿童游戏滥觞于战国,连年幼时的秦始皇嬴政也玩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