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鸿武:2025药店生态大裂变---头部扩张与中小关停的市场逻辑

2025-10-02 10:41:54

刊于《医药经济报》20250317四版


我国药店的数量和连锁率过去十年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如图),虽目前尚查询不到官方对2024年数量的统计,但有媒体报道这一数量或突破70万家。据米内网20252月数据显示,零售药店2024年药品销售额较上一年增长3.7%。当药店数量的增长率远高于销售规模增长率时,意味着药店单店平均产出的降低,这是零售行业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2025年,国家把行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 ,零售市场必将会出现新变化。

过去的一年,零售行业呈现出显著的“冰火两重天”现象,头部连锁药店继续扩张,而中小型药店则陷入关停潮。这一分化趋势在2024年国家医保飞行检查(以下简称“飞检”)全面覆盖药店后尤为凸显。根据国家医保局数据,2024年全国已有逾千家药店因违规被解除医保协议,而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这一现象背后,是政策监管、市场竞争、资源禀赋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将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

政策监管趋严:合规成本激增加速行业洗牌

2024年,国家多部门联合对药品零售行业进行政策监管。经营许可与资质管理升级,《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要求连锁企业建立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覆盖采购、配送、门店管理全流程;国家医保局推行“码上严监管”政策,要求药店通过药品追溯码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监控,重点打击假劣药流通和非法渠道购药行为,药品流通与质量追溯强化,全链条追溯系统建立;国家医保飞检将零售药店纳入检查范围,飞行检查实现了全国各省全覆盖,并增加了抽查城市范围,首次开展“回头看”,联合整治查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行为,如虚假购药、串换药品、虚假处方、盗刷医保卡、医保回流药倒卖等; 严查无处方销售处方药、执业药师“挂证”等问题,推动“互联网+药品零售”规范化,线上平台须对接医院电子处方系统,确保处方审核、调配、配送可追溯 。

2024年监管政策的核心逻辑是“全链条合规+精准风险防控”,通过许可证换发、追溯系统、医保控费等组合拳,倒逼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政策高压下,合规能力成为生存门槛。头部连锁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可快速适配监管要求;中小药店因缺乏信息化系统和专业团队,难以应对高频次数据核查与飞检复查。此外,电子处方流转、进销存数据实时上传等政策要求,迫使药店投入数十万元升级管理系统,这对利润微薄的中小药店构成沉重负担,只能选择退出或被并购。

市场竞争加剧:内卷化与多元化改变生存空间

2024年政策监管的“刚性约束”与市场内卷的“软性压力”共同推动行业洗牌。当前,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采购压低药品价格,中小药店在价格上毫无优势,药品零售行业的“内卷化”竞争已从区域性蔓延至全国,价格战成为药店争夺市场份额的核心手段。究其原因,市场饱和与同质化是价格战的最重要驱动因素,随着药店数量的持续增加,店均服务人数大幅下降,流量的减少意味着销售额的下降;电商平台与O2O渠道的透明化比价,加剧了消费者对低价药品的依赖,服务价值在药店系统和消费者心中仍然没有建立起来;集采品种扩围、仿制药价格跳水倒逼药店不得不以低价维持流量;非药类产品在很多地区被政策性限制,逐年占比下降(如图),凡此种种原因迫使药店只有通过价格争夺客源,进一步压缩了行业生存空间。

当前药品零售行业的服务能力分化已成为推动市场格局重构的核心变量,头部企业通过多元化服务构建竞争壁垒,从简单的品类扩张转向“场景融合+专业服务+数字化”的多元化服务综合模式,精准定位目标客群需求(如母婴、慢病患者、养生群体);整合供应链资源降低成本(如邮政网点、中医药产业链);强化合规性与专业形象(如药师服务、质量管控)。

服务分化导致头部企业与中小药店客流结构发生变化,一是客群黏性差距扩大,头部企业的慢病会员复购率增加,而中小药店依赖随机购药,会员复购率不足;二是流量入口性质转变,

药品销售逐渐成为“引流工具”,健康管理服务(如检测、康复指导)成为利润增长点。头部企业通过服务溢价将毛利率提升,而中小药店陷入“低价促销-利润下滑-服务缩减”的恶性循环 ;三是政策加速资源倾斜,“门诊共济”“双通道”等政策要求药店具备专业化服务能力,头部企业凭借资质优势抢占医保流量,中小药店难以享受政策红利。

中小药店受限于资源和能力,难以突破“基础药品销售”模式,仍停留在“卖药”基础功能,难以满足消费者升级需求。服务模式单一化导致客群流失加速。未来,这种分化将进一步加剧行业集中度,形成“头部企业主导健康服务生态、中小药店聚焦社区便利刚需”的二元格局

资源禀赋差异:供应链与资本优势助推头部扩张

在政策监管趋严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药店行业的资源禀赋差异成为两极分化的核心推手。头部连锁凭借供应链与资本优势实现逆势扩张:一方面,其规模化采购能力可压低上游药品成本,并通过智能物流与库存系统提升周转效率,在医保比价政策下仍能维持毛利率;另一方面,头部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并购整合快速布局“双通道”等政策红利赛道 。反观中小药店,因缺乏议价能力导致采购成本高企,叠加追溯码系统建设、药师团队培养等高额合规投入,难以抵御医保飞检罚款与客流流失,最终陷入“关停并转”困局。这种资源壁垒的悬殊,使得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据中康科技药店通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关闭的药店数量达9545家,前三季度关闭的药店总数为25114家,头部连锁市占率同比提升3.2%,两极分化已成定局。

行业未来展望:专业化与差异化或是破局关键

药店行业的两极分化本质是市场出清的必然过程。在政策、资本、服务的多重维度竞争下,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未来,唯有精准定位、强化核心能力的企业方能穿越周期,而这场洗牌也将推动中国药品零售市场走向更高水平的规范化与专业化。 零售行业的未来将属于两类企业:一类是深耕垂直领域、以极致效率取胜的专业化品牌;另一类是整合多维度资源、构建生态体系的平台型巨头。无论是选择专业化还是差异化,核心都在于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在红海市场中开辟新蓝海。而那些缺乏战略聚焦、盲目跟风的企业,终将在行业洗牌中黯然退场。

笔者曾经预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就医方式和医学的临床诊疗方式将决定未来药品零售的供给模式和药店的发展方向,势必会出现专业化的药品供应方式,零售药店向三类专业化形态演变。

医院药房:满足医疗机构的药物供应,通常以治疗性药物、耗材为主,要求品种较多,可以应对医疗机构的常见疾病的药品保障,这类药店要求专业、及时、服务较好,承接处方外流,聚焦肿瘤、罕见病等创新药特药服务,能够提供专业的药品供应,包括运输、储存、包装等,能够针对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药学服务;如DTP、特药药房等。

社区药房:满足患者自我药疗的需要,通常以OTC药物、医疗耗材及大健康产品为经营品种,这类药店要求分布广、便利、服务较好,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的药店未来将会属于这个类型,提供便捷购药和基础健康监测服务。

慢病药房:针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者群体,提供用药跟踪、健康档案管理等深度服务,满足慢病患者的药品保障,所涉及的疾病种类相对固定、药品的品类相对固定,对于药品能够按照患者的使用情况,做出准确的数量预测,可以通过GPO采购降低产品的采购成本,帮助患者减少费用支出,如慢病药房、PBM药房等。

在专业化和差异化的要求下,药店从交易场向服务场转化,从客户服务向药学服务转化,从厂家业务驱动向自身专业驱动转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药店发展的专业化标签、三类形态的特征将越来越清晰 。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