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鸿武:集中带量采购后医药行业生态“三化”巨变

2025-09-19 14:39:38
标签: 带量采购 药品国家联采

刊于《医药经济报》2025年4月7日第八版


国家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实施七年来,医药产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降低药价,让更多患者受益,同时也推动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这七年里,医药产业从最初对集采政策的不适应,面临利润下滑、市场份额重新分配的阵痛,逐渐摸索出了新的发展路径,走向了新生。截至2025年,集采品种覆盖度已突破85%,这意味着绝大部分药品都纳入了集采范畴,行业在成本管控能力、创新研发实力、市场开拓水平等多个关键维度上实现了同步飞跃。这场变革不仅重塑了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生存逻辑,更促使中国医药产业实现了生态级进化,为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全新的基础。

智造体系升级 成本极致化 

在集采政策下,价格平均降幅达53%,这对医药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强力倒逼下,医药企业纷纷掀起了一场全产业链的"成本革命"

生产环节的智能化突破:头部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率先完成智能工厂改造。截止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正式超过美国,在医药行业可以精准完成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制剂企业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模拟和优化。通过数字模型,企业能够提前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及时调整生产参数,从而实现能耗大幅直降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领军企业开始应用量子计算优化分子合成路径,将原料药合成效率显著提升。

供应链的智慧化重构:在供应链环节,智能化升级同样成效显著。采用智能仓储系统的企业,通过自动化的货物存储和检索,库存周转效率提升。生物药企在冷链物流方面运用先进的温度监控技术和优化的运输路线规划,将冷链物流成本降至每公里的历史低位,确保了生物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和稳定性。

管理体系的数字化跃迁:管理创新则成为降本增效的"隐形引擎"。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构建了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将缺陷率大幅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基于机器学习的需求预测系统将库存准确率大大提升 ,资金周转率同比提高 。这场精益化变革让中国医药制造业在成本控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创新驱动机制 产品高端化

集采政策宛如鲶鱼效应,打破了以往医药市场的格局,激活了医药创新的深层动能。数据显示A股上市药企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这表明药企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药的研发中。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First-in-Class新药临床申报占比大幅上升。

创新药物的全球突破:2024年成为中国创新药发展的里程碑之年,多家本土药企在国际舞台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中国创新药获得多项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彰显我国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技术平台的集群化发展:技术平台建设呈现集群化特征,ADCPROTAC12类前沿技术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前沿技术平台汇聚了顶尖的科研人才和先进的科研设备,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全球化布局加速行业价值重构: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再创新高,2024年全年完成125项海外授权,同比增长16.8%,授权总金额高达525.7亿美元,同比增长27.4%,国产创新药得到海外大药企认可,标志着中国生物药产能正式进入全球核心供应链 。值得关注的是,生物药CDMO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保持高位,这意味着中国的生物药研发生产能力得到了全球的认可,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产业链已具备全球竞争力。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医药企业2024年在欧洲建设了首个符合EMA标准的创新药生产基地,实现了从技术输出到产能输出的历史性跨越。

传统渠道革命 服务多元化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需求的多样化,在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院外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规模扩张与模式创新不仅重塑了传统医疗渠道格局,更催生了万亿级健康服务新蓝海,正在改写传统渠道格局。

渠道变革推动价值链条向服务端延伸,2024年增值服务对流通企业毛利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这种从"药品交付""健康服务"的转型,正在开启市场新空间。

跨界融合催生商业模式创新,药企与保险机构联合推出的"健康险+特药"产品覆盖范围扩大,如卫材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阿斯利康与平安健康险、诺华与泰康保险等。这种创新的产品模式,既为患者提供了经济保障,又带动特药销售额增长。

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兴起也为医药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202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在政策赋能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实现了全场景深度渗透。国家卫健委《2024年医疗信息化评估报告》显示,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全面落地,推动电子处方流转规范覆盖全国90%三级医院;全年在线完成的检验报告解读、用药指导等专业服务占比首次突破60% ,医保在线支付覆盖率提升至89% 。在此框架下,医疗服务场景实现全链条数字化重构:从智能导诊、在线问诊到远程手术指导,从电子病历共享到药品配送上门,技术创新正在突破时空限制,为行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医药产业能力驱动新纪元

集采加速了医药产业"成本-创新-市场"的飞轮效应。智能制造释放的降本红利反哺研发投入,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创新研发,推动产品高端化。创新突破构建的临床价值支撑渠道升级,优质的创新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渠道合作,拓展了市场空间。市场扩容创造的增量空间又为技术迭代提供动能,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这种生态级进化,不仅标志着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能力驱动,更预示着中国医药产业全球竞争力的根本性跃升。在2025年的新起点上,这场变革仍在向纵深推进。随着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中的渗透率突破,3D打印个性化给药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以及细胞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的持续突破,中国医药产业正在构建起涵盖研发、生产、流通、服务的全价值链能力体系。一个更高效、更创新、更开放的产业新生态正在逐步成形,未来中国医药产业有望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