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鸿武:政策重塑医药产业价值坐标

2025-10-01 09:13:59

刊于《中国医药报》20250619第四版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医药产业正站在时代变革的十字路口。在带量采购、医保支付改革、价格治理、审评审批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持续作用下,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行业变革正徐徐推进,构建起 “行业分化 – 企业分层 – 终端分元– 产品分类 – 人才分流的立体式变革格局。这场产业变革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整个医药产业的价值创造逻辑,深刻影响着行业的未来走向。

行业加速分化:创新与仿制的生死时速

近年来带量采购政策的落地实施击穿了传统仿制药长期以来的利润空间。在国家联采中,平均降幅50%以上,部分品种价格跌幅超 90%,尤其第十批国家联采,平均降幅创历史最高记录,标志着仿制药暴利时代即将彻底终结。

创新药企业顺应政策方向积极投身于创新药领域的深度布局。如恒瑞医药面对带量采购带来的冲击,加大研发投入,在过去三年间,其在 PD - 1 抑制剂等创新疗法的研发管线数量实现了 300% 的飞跃式增长;百济神州同样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参与全球创新药竞争,其研发的多款创新药物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赢得广泛关注。凡此案例不胜枚举。而对于众多仿制药企而言,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纷纷采用 “原料药 - 制剂” 一体化模式来压缩成本。

创新药企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估值溢价不断扩大,而传统药企则因仿制药价格下跌的影响,深陷 “低估值陷阱,股价表现持续低迷。

企业生态分层:马太效应下的生存法则

集中带量采购后,产业集中度迅速提升。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医药工业发展指数年度报告(2024年版)》显示CR10(行业前十大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从 2018 年的 21.4% 跃升至2024 年的 36.8%,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竞争格局。

千亿市值的龙头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卓越的研发能力,积极构建全球化创新网络。如石药集团在北美设立研发中心,专注于 RNA 药物的研发。作为新兴药物类型,RNA 药物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石药集团通过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吸引全球优秀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研发实力。中国生物制药则通过 License - in(授权引进)的方式,引入 10 余个国际临床阶段产品。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快速获取国际先进研发成果,还能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风险。

百亿级企业聚焦细分赛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产品线。如华东医药在医美与创新药领域双轮驱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医美领域,通过收购国际知名医美品牌,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在创新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成功推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科伦药业在 ADC(抗体偶联药物)领域构建了 “研发 + CX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 生态闭环,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大幅提升了在 ADC 领域的研发效率和生产能力。

中小规模企业则深耕特定领域,凭借专业技术和优质产品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如贝达药业在肺癌靶向治疗领域持续深耕,五年内完成了肺癌靶向治疗全周期产品布局,从早期诊断到晚期治疗,其产品覆盖肺癌治疗各个阶段,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治疗方案。

企业分层趋势日益明显。分层本质上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重新排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创新、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企业,才能在马太效应下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终端结构分元:渠道变革的三大战场

在医药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终端结构呈现三元变化,形成"公立医院存量优化、零售药店增量崛起、数字医疗新势力破局"的三大战场。

近十年来,公立医院市场占比下降近十个百分点,降至约60%,在 DRG/DIP(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 病种分值付费)改革下面临结构性调整。DRG/DIP 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对医疗服务进行分组和付费,促使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成本。在这一改革背景下,临床路径优化成为关键。公立基层医疗市场的占比约9%,近年来虽无明显变化,医联体、医共体政策的推进,使得内部运营机制发生根本变化。

零售终端市场占比则逐年增加。随着统筹药店、双通道药店、三进政策的推进,零售市场近年来承接了约 3000 亿外流处方,迎来快速发展机遇。专业药房数量突破 1.2 万家,成为零售终端的重要支撑力量。专业药房不仅提供药品销售服务,还开展慢病管理、冷链配送等增值服务,这些增值服务为零售终端贡献了近三成的营收。

数字医疗近年来异军突起,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数据显示:京东健康的 MAU(月活跃用户数)突破 8000 万,AI 辅助诊断系统渗透率达 42%。数字医疗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医疗服务的在线化和智能化。AI 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断,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数字疗法等新业态应运而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治疗方式。

产品矩阵分类:从大而全到新特优专

在医药产业变革进程中,医药企业的产品策略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形成“新特专优”四大产品集群。

新(First-in-class)。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成为首个跻身全球市场的 BTK 抑制剂,彰显了 “新” 的突破。特(特色技术平台)。如荣昌生物的 ADC 药物凭借差异化连接子技术攻克 HER2 低表达肿瘤难题,体现了 “特” 的匠心。专(专科用药)。如欧康维视构建覆盖青光眼、黄斑病变等全眼科疾病管线,展现了 “” 的深度。优(高质量仿制药)。如齐鲁制药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通过欧盟 GMP 认证,诠释了 “” 的追求。医药企业通过聚焦 “新特专优” 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

人才资源分流:专业化革命正在进行时

在医药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配置呈现出结构性变迁。研发端汇聚了全球顶尖科学家,成为创新的核心动力。如药明康德的研发团队突破 3.8 万人,其中 AI 制药专家占比达 15%。药明康德通过吸引全球优秀人才,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研发团队。营销体系经历了从 “带金销售” 到价值传递的转型。随着医药行业监管力度加强,带金销售” 这种违规行为逐渐被淘汰。具备卫生经济学评估能力的医学顾问需求激增 ,传统医药代表的数量大幅降低。医学顾问通过对药品的疗效、安全性和成本效益进行评估,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专业建议,实现了从单纯销售产品到传递价值的转变。管理层涌现出兼具跨国药企经验与本土洞察的复合型 CEO,这些复合型 CEO 既熟悉国际医药市场运作规则,又了解中国本土市场特点和需求,能够带领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把握机遇,实现快速发展。这场专业化革命正在重塑产业基因,为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在这场持续深化的产业变革中,政策已从单一的产业调控工具,转变为引导产业升级的指挥棒,创新价值成为企业的核心衡量标准。中国医药产业正从规模红利时代迈向价值创造的新纪元。未来十年,伴随全球创新链的重构,这场发端于中国的产业变革或将催生影响世界医药格局的变革力量。医药企业需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在全球医药产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