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阅读一本书》(2)

标签:
股票 |
分类: 『览好书』 |
文/富捷
依照艾特勒与范多伦的说法,阅读分作四层次,先讲讲前两个。
第一层,基础阅读。
所谓基础,上篇谈过,只要能识字,不是文盲,就能掌握。具体看,基础阅读又分四阶段。第一阶段,六七岁样子,好比我们幼儿园大班水平,这是阅读准备期;第二阶段,小学一年级左右,基本能识些字;第三阶段,差不多小学四年级,大致能运用课本里的东西,可轻松阅读交通号志、填写简单表格;第四阶段,就是八到十年级,基本是初中毕业水平,可大致阅读所有读物,拥有自学能力。
作者把四阶段同教育程度匹配,我觉很合适,易于大家理解。虽各国教育情况不同,但不重要,关键,你得知道,你到底有没自学能力,有,那么你就有基础阅读能力。
第二层,检视阅读。
这层,就是粗读、泛读、速读。目的是力求短时间大致了解一本书到底在谈什么,是否值得深读、通读。
具体做法有两步。
第一步,很简单,先看书名、序言、作者介绍,了解这书到底是什么类型,同类书还有哪些。而后,看目录、索引,大致了解全书架构。再之后,你可挑几个你认为最核心的章节读,有摘要就细读摘要。最后,随机翻读几页,不需看太多。这么做下来,一本书的大致轮廓就清楚了。
不过,我也得谈谈个人看法。作者方法本身,我赞同,但在当今时代,这种方法基本已不再适用当今书籍。为什么?这书初版是1940年,再版是1972年,而今,已是浮躁社会,那书名,那目录,本本标题党,包括大批书籍的作者介绍,也多吹捧装逼,你说这方法怎么还顶用?所以,就如我在《这个二零一三(阅读篇)》里所说,当今时代,阅读一本书前,首先你就得过滤,看看权威评论,看看草根阶层的豆瓣评论,两者一交叉,再去判断这书值不值得读,值得,那再按作者所说那套过一遍,不值,就不要再碰。
时代在变,一切学科都得与时俱进,单纯效仿过去的成果只会成书呆子,甚至走火入魔。我们都说要站在前人肩膀,但我一直以为,单单站是不够的,还得懂得哪些该继承,哪些要继续发扬。对这本书来讲,这一步骤就要反思,改进。在作者的两步前,就得加上我说的这步。
第二步,这步我深表赞同,不需优化。其做法,就是完成第一步后,从头至尾,全书再粗扫一遍。这个扫,是不停下的扫,不求甚解,就算中途有地方看不懂也不回头。为什么?因为很多时候,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不是你没仔细看,是时候未到。比如你在前头碰到一处地方不懂,那可能本就没法懂,但只要坚持读下去,读到后头一些章节后,前头没懂的地方自然就明了了。
书里也简单举了两例,一个莎士比亚,一个《国富论》,我觉都很有代表性,一个文学,一个学术。比如莎士比亚这类书,作者认为要给他完整顺畅读完,而不是学校要求那样,一个个注脚去翻查,否则就破坏了原本的阅读乐趣和完整性。而《国富论》,更如是,你去一页页研究,力求每页都搞明白,那根本没法读。
读书,要讲求科学,讲求艺术,我对作者这步做法深有体会。两种书都是经典,当然值得深究,但阅读节奏、次序至关重要。很多时候,越是苛求第一遍就把一本经典搞懂,反越难搞懂,而花点时间,大致粗览一遍,脑子里有个具体轮廓后再细读,事半功倍。
应该说,检视阅读是我学到的重要理念,读书,就得由粗到细。下篇,我就谈谈怎么细,这细,就是第三层次,分析阅读。
2014年4月20日
札记
沉思
精选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