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二)

标签:
人文历史古迹观游随拍旅游 |

↑考古探索中心
位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御道广场西侧,占地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00平方米。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曾是制药厂仓库。2009年,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根据遗址保护展示需要,在保留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改造,形成了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
↓进入考古中心——第一展厅
考古学的故事
p2
↓铜镜
p3
↓人物镜(宋代)
p4
↓“五子登科”铭文镜(明代)
p5
↓古钱币
p6
↓大明宫望柱(唐代)出土地点:大明宫
p7
↓考古学
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历史的现代学科。它可以佐证历史,探索未知文明。
贝币(原始社会末期)
p8
↓刀币(春秋战国)
p9
↓秦半两
p10
↓开元通宝(唐代)
p11
↓方孔圆钱(清代)
p12
↓著名考古学家
p13
↓第二展厅
考古勘探与发掘
p14
↓模拟发掘现场
p15
p16
↓第三展厅
文物修复保护厅
p17
p18
↓展厅挂图展示了考古发掘的基本知识
①考古文化:是指在考古发掘和研究中发现之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域内,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征的古文化遗存。它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反映在物质文化上的非物质文化。
②遗存:主要包括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这两类。
③遗址:是指人类遗物、遗迹或自然遗物在空间上的集合体。
④遗迹:是指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房址、墓葬、灰坑、岩画、水井、道路等。
⑤遗物: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各种物品的总称,包括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等。
⑥文化层:指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地层堆积。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叠压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的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凡是没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堆积称为“自然层”。
⑦生土:未经人类活动干扰过的原生土壤,也称原生土。其特点是结构比较紧密,稍有光泽,颜色均匀,质地纯净,不含人类活动遗迹。
⑧探方: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这种发掘方法是探方发掘法。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的方向一般为正方向,即磁针指向。代号为“T”。
⑨探沟:对于试探或以解剖为目的的小规模发掘,可用探沟法。探沟为长方形。代号为“T”或“TG”。
展厅挂图还介绍了《考古发掘的基本原则》、《考古发掘的一般步骤》、《室内整理》。
↓陶艺坊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世界文化遗产展厅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展厅主要介绍世界各地著名的遗产地,如公元7——10世纪流传下来的世界文化遗产洪都拉斯科潘玛雅遗址、龙门石窟等。
唐代强大的国家实力和开发的对外政策促使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并使之成为唐朝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贸易和联系的重要桥梁。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中心,是丝绸之路东起点上最重要的皇宫,其遗址面积广阔,古城、宫门等遗址大多保存完整,为研究唐代宫殿、宫殿宫殿建筑艺术和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遗址”既是过去留下来的遗产又是我们传给子孙后代的遗产。……
p26
p27
p28
p29
p30
↓唐都新碑林博物馆
位于大明宫遗址公园考古探索中心东侧,面积近300平方米,展品以唐人、唐诗、咏唐都的艺术主题彰显大唐文化。
p31
p32
↓昭陵六骏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唐朝第二代皇帝。公元626年登基,执政23年。太宗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选定位于礼泉的九嵕山营建昭陵,诏令唐初著名画家阎立本把他开国征战时所乘的六匹骏马描绘成型并亲撰鸣赞,分别刊刻在六块青石屏上,置放在昭陵北司马门祭坛东西两侧,史称“昭陵六骏”。东侧依次为:特勒膘、靑骓、什伐赤;西侧依次为: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昭陵六骏采用天竺的高肉浮雕法,构图新颖、刀法洗练、造型逼真。昭陵六骏开创了雕刻艺术新气象。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取代的千古胜迹。
1918年,六骏中的两骏“飒露紫”和“拳毛騧”被古董商卢芹斋辗转运到美国,最终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购买收藏。现仍存放于该博物馆中国馆馆内。其余四骏存放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馆。
p33
p34
相关文图链接:
《夏日的兴庆宫公园》
《游未央宫遗址公园》
《破落的唐代宗元陵》
《恓惶的唐顺宗丰陵》
《满目疮痍的章陵》
《再观唐敬宗庄陵》
《观唐武宗端陵》
《观唐中宗定陵》
《观唐太祖永康陵》
《观唐贞陵》
《观唐贞陵(续)》
《唐贞陵北仲山》
《观唐崇陵》
《观唐崇陵(续)》
《哭泣的嵯峨山》
《观昭陵九嵕山》
《观长乐公主墓》
《观韦贵妃墓》
《观唐肃宗建陵》
《春来寻访建陵》
《唐贞顺皇后敬陵》
《观唐庄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