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嵯峨山

标签:
人文历史古迹观光随拍旅游 |



↑毁坏的崇陵一瞥
↓挖掘的山洞
p4
↓望向崇陵嵯峨山,神道石雕向北延伸而去,只是嵯峨山东西两端的山体被采挖的不堪入目。
p5
p6
p7
p8
↓走向嵯峨山
资料介绍:唐崇陵陵寝处于几条山脉交汇处,恰似一枝九瓣莲花的中央,谓之“莲花穴”。崇陵依山凿陵,陵周筑城垣。陵区占地424万平方米,周长近
9公里。南北城垣走向平直,东西城垣依山势修砌,走向曲折。城垣依山势构筑,平面布局近似梯形,方向北偏西5度。南城基全长2850米,北城基1300米、东城基1870米、西城基2220米。南城垣基宽6米,其余宽3.5米。墙属于夯筑,夯层厚8~13厘米。陵城设四门。南门左右侧各有一土阙,北门两土阙相距91米,其余各门土阙相距50米左右。陵城四角亦各有一土阙。陵内有祭坛。
p9
p10
↓感觉像似挖掘出来的墓道位置
2011年11月06日,《西安晚报》以《掘泾阳县唐崇陵
5名盗墓贼陵旁睡着被擒》为题报道,5名盗贼近日在盗掘泾阳县嵯峨山上的唐崇陵时,被当地文物稽查队员及民警当场擒获。10月16日早上6时50分左右,泾阳县文物旅游局接到群众文保员报案,称在唐崇陵重点保护区内发现有可疑人员盗挖帝陵迹象,随后7名稽查队员兵分三路进行包抄,在崇陵原历史盗掘遗迹处发现迷彩帐布、大量衣物、棉被、各种食品及编织袋、铁锹、钢管等作案工具,并当场抓获1名正在陵墓附近睡觉的犯罪嫌疑人。该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经过1个小时抓捕,在山下密林区一废弃窑洞抓获3名犯罪嫌疑人。11月2日,该盗窃团伙中的又1名犯罪嫌疑人落网。这处盗掘地点在陵园地宫入口处。由于警方及时破案,使得这个盗窃团伙这次并未进入陵墓内部。
p11
p12
↓近前的嵯峨山
p13
↓陵前的槐树林
p14
p15
↓唐崇陵界碑
p16
↓嵯峨山北麓
p17
↓崇陵山峰 唐崇陵北靠嵯峨山,南向冶峪河,东有青龙沟,西有白虎砂,山环水抱,藏风聚气,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古代风水认为典型的四灵宝地。然而,唐德宗之后,不但未能兴旺反而衰落的很快。
p18
p19
↓陵前雨水冲刷出的沟豁
p20
↓山麓小径
p21
↓油菜已结尖尖角
p22
↓通向崇陵
嵯峨山,顾名思义山高、险峻,为关中之名山。诗曰:“终南之北太华东,千仞嵯峨峙其中。峦突峰兀丘壑壮,山明水秀民物雄”。相传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鬼谷子曾在嵯峨山讲授兵法,老子也曾在这里设坛讲道,山上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
p23
p24
p25
↓原野
p26
↓小麦已到扬花时
p27
↓放羊人
p28
p29
↓回程路过村子看到的一户人家门前的跪羊石雕
p30
↓唐崇陵开山采石,挖得千疮百孔。工程车还在穿梭不停。
p31
p32
↓翼马身后的陵山的伤痕
p33
↓悲伤地翼马
p34
↓陵前种植着花椒树,也难掩陵山的创伤。
p35
↓山雨欲来 果不其然,待观览完崇陵离开时,天上已经飘落下雨点。这雨点好似在为崇陵保护不力,嵯峨山山体惨遭采掘,失去自然风貌而泣诉。
p36
资料编辑:
据《史记》记载:黄帝铸鼎荆山之阳,鼎成驭龙升天。唐朝时这里曾设立鼎州,立有“黄帝铸鼎处”石碑,几千年来这里的人都以此为荣耀,然而“文革”时却把它当“四旧”砸了。
唐司马承贞著《史记索引》记载:鬼谷子隐于此传授兵法。相传老子有两个讲经处,一个是周至县的楼观台,另一个就是嵯峨山头台。
《陕西通志》作者马理夫妇晚年隐居于此创办精舍讲学,精舍遗址位于嵯峨山头台之上,现仍能看到残垣断壁,石刻、石碑,明嘉靖34年关中特大地震时不幸遇难于山上。
山上现存唐振锡寺遗迹、大唐悟空禅师(西游记孙悟空原型)之塔、唐德宗李适陵等名胜古迹。马圈、天井、跑马梁、桃花井、撩池洼、青龙洞等地名传颂着许多美丽而神秘的传说。
日本嵯峨天皇的遣唐使者曾在此山参与修筑唐崇陵,日本天皇因此也成为嵯峨天皇,且将京都的一座山改名为嵯峨山。
相关文图链接:
《观唐崇陵》
《观唐崇陵(续)》
《观唐肃宗建陵》
《春来寻访建陵》
《观唐贞陵》
《观唐贞陵(续)》
《唐贞陵北仲山》
《观韦贵妃墓》
《观长乐公主墓》
《观昭陵九嵕山》
《唐贞顺皇后敬陵》
《观唐庄陵》
《傥骆古道龙吟峡》
《华阳山乡风光掠影》
《观游泾阳崇文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