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一)

标签:
人文历史古迹观游随拍旅游 |


雨后的西安,天空一扫雾霾的笼罩,呈现出多日不见的蔚蓝,趁机游走在大明宫感受园区厚重的历史,享受雨水洗涤后那清新的空气。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于2008年10月21日正式启动建设,在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原址上3.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起来的,具有遗址保护区与现代城市生态文化公园的双重特性。2010年10月1日建成开园。
大明宫遗址是周秦汉唐四大遗址之一,是盛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宫殿遗址。
大明宫是举世闻名的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大明宫原宫墙周长有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遗址有40余处。其南部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从地图上看,整个遗址公园南起自强东路,北临玄武路,东为太华南路,西到建强路南北一线。粗略计算,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1.44公里,计3.75平方公里。
大明宫坐北朝南,初名永安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他父亲李渊修建的夏宫。然而,尚未建成,李渊已故。遂于贞观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其后两次易名,到神龙元年(705年)大明宫的名称才固定下来。大明宫是唐初规模宏大的皇宫,是东方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之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是今日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凤门遗址博物馆
处在丹凤门内。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2005年对丹凤门进行了全面发掘。发掘结果表明,丹凤门大部分遗址保存完好共有5个门道,是被焚烧后废弃的。
丹凤门遗址平面呈长方形,门址墩台东西长74.5,南北宽(进深)33米。墩台两边宫城内侧各筑一条宽3.5米、长54米的马道用以登城。门道净宽为8.5米,南北进深33米,各门道之间的夯土城墙厚约2.9米,门道中部略偏南处均设有门槛,门槛两端为青石制成,中间部分为木质门槛,门道两壁立排叉柱,排叉柱柱础坑保存完好,柱础石多已破坏无存。路面上有明显的夯窝痕迹,推测当时的路面上铺有木板或其他设施。
p3
↓丹凤门遗址参观大厅(手机拍摄)
p4
↓丹凤门保护起来的遗址(手机拍摄)
p5
p6
↓方形铁泡钉 唐 2005——2006年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出土(手机拍摄)
p7
↓大明宫东南侧,远处为丹凤门。
p8
p9
p10
↓宫墙外矗立的标识
p11
p12
↓望仙门遗址 是大明宫南面宫门之一,位于丹凤门东430米处。唐时文武百官参朝当班通常由建福门和望仙门入宫。
p13
↓雕塑
p14
↓游客服务中心
p15
p16
↓大明宫复原模型沙盘
依据大明宫遗址考古成果,结合历史史料研究,按1∶500的比例制作。
p17
↓园区一角
p18
↓远望丹凤门
p19
↓宽阔的含元殿殿前广场
p20
↓人们围拢在一起,观看盛唐皇家御林军表演——大型唐朝迎宾仪式《丹凤迎宾》。御林军亦称“羽林军”,是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军队,即皇宫卫队。始于汉武帝刘彻,此后,历朝历代的御林军多有变化,隶属系统、机构统领、职能权力和地位都不一样。一般设总统领、右统领、左统领、带刀护卫、敢死队、大将军、将军等职位。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p31
p32
↓含元殿遗址
p33
↓园区一角
p34
↓龙首渠支渠遗址 位于含元殿遗址一层大台南沿以南130米处。据考古发掘,水渠呈东西走向,已探知区域长度400米,渠道口宽3.6米,深1.6米,渠道两壁较陡直,局部有砖砌护岸,渠上建筑有3座几乎等距的桥梁,中央桥址正对含元殿遗址,东西宽17米;东、西桥址正对东、西朝堂,西侧桥址东西长6.85米,中央桥梁应为御桥,东西桥梁则为文武百官上朝前的下马桥。水渠的这种规格建制对后世宫室制度的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真正的龙首渠支渠遗址处在今日水渠的之北几米远的两条草坪之间,考古发掘后回填保护起来。
p35
p36
相关文图链接:
《夏日的兴庆宫公园》
《游未央宫遗址公园》
《国庆浅游汉城湖》
《雪花漫舞乐游原》
《破落的唐代宗元陵》
《恓惶的唐顺宗丰陵》
《满目疮痍的章陵》
《再观唐敬宗庄陵》
《观唐武宗端陵》
《观唐中宗定陵》
《观唐太祖永康陵》
《观唐贞陵》
《观唐贞陵(续)》
《唐贞陵北仲山》
《观唐崇陵》
《观唐崇陵(续)》
《哭泣的嵯峨山》
《观昭陵九嵕山》
《观长乐公主墓》
《观韦贵妃墓》
《观唐肃宗建陵》
《春来寻访建陵》
《唐贞顺皇后敬陵》
《观唐庄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