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长乐公主墓


标签:
杂谈 |
p1
p2
↑通过牌坊通往长乐公主墓,牌坊上书写着金色的隶书“长乐公主墓”,而另一侧则隶书为“韦贵妃墓”。两道山梁,两座墓葬,一北一南,一高一低,相距不过一两公里,近在咫尺,遥遥相望。
好几年前,曾经来过这里,观访了昭陵,顺路就来到了与昭陵九嵕山一沟之隔的长乐公主墓和韦贵妃墓参观。
长乐公主墓处在昭陵主峰南侧的山梁上,记得上次来这里根本没有什么人来参观,守门人收取了5元钱门票,我就独自一人下到了地宫。这次再来,游客倒多了一些,不时的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观览者。
地宫,其实就是墓室,通过近 50米的狭长斜坡墓道,就到了墓室中心,接近墓室的墓道上方就有了盗墓洞,墓室是灰砖所砌,穹顶的盗洞更是多达四五个。一个人处在古墓室,看着这些盗洞、石椁、灰砖所砌的墓室建造格局,感觉周围多少还是阴森森的,如同身处阴界一般,阴气浓重,令人不寒而栗,毛孔痉挛,汗不敢出,以避古墓阴气。
一番扫视,不过如此,没有多做停留,便回到了地面。倒无所谓怕,只是觉得年近1400岁的长乐公主恐怕不会高兴生人来此打扰。故而,此次再来,尽管人气较旺,我也没有再下地宫,只在公主墓冢旁转悠了一番。
↓站在长乐公主墓冢的山梁上,观览昭陵九嵕山,两地直线距离不到1.5公里,唐太宗与长乐公主可谓父女情深,朝夕相望。
p3
p4
↓废弃的土房
p5
围墙里就是长乐公主墓
长乐公主墓保护碑记载着:“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陵陪葬墓
长乐公主墓。”石碑阴面:“长乐公主(621——643)名丽质,唐太宗第五女,文德皇后生,十三岁下嫁长孙冲,二十三岁暴病而亡,陪葬昭陵。
昭陵博物馆1991.8.
”
p6
↓长乐公主墓地宫入口处,此地名为陵光村,西北面是山峰就是昭陵九嵕山。
长乐公主李丽质,姿色美如其名,擅长书画,聪慧开朗,为人仁爱,深得唐太宗夫妇喜爱。志文赞誉“皎若夜月之照琼林,烂若晨霞之映珠浦”。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年仅8岁的李丽质成为新朝最早受封的公主之一,诏封为长乐郡公主,食邑三千户。公元634年,长乐公主下嫁长孙无忌之长子长孙冲。李世民在给长乐公主办嫁妆的时候下令,照妹妹永嘉长公主出嫁时的嫁妆规格翻倍。
长乐公主婚后甚有妇德,敬顺公婆,谨礼持家,“播肃雍于闺闱,流婉嫕于邦国”。不幸的是长乐公主在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十日,因气疾而病故,年仅23岁。
太宗痛失女儿,悲伤不已,破了妃、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使用了三道石门,并陪葬昭陵近前。由此可见唐太宗爱女之心。
p7
p8
p9
↓墓冢 平顶建筑上墓道,通往墓室,顶头的土丘是封土墓冢,冢上及周围种植着松柏。
据说,在修筑墓冢之初,特意留出了一个天井,以便将来驸马能与公主合葬。然而,世事茫茫难测,16年后祸降长孙家族,时任秘书监的长孙冲被流放岭南,葬地至今不明,与妻子合葬的愿望化为泡影。公主一生还有的缺憾,应该是她没有生下一男半女,没能做母亲。
长乐公主墓1986年发掘,经过5年的清理修复,1991年11月1日对外开放。墓道全长48.18米,可见天井、过洞、壁龛、甬道、墓室。墓道两侧分别绘有精美的壁画,壁龛内放置着陶俑等陪葬品。壁画绘有腾飞的苍龙,长啸的白虎,奔驰的骏马以及甲胄、仪卫、仕女、男侍等大量图案,尤其以墓道中的《云中车马图》最为出色,是唐墓壁画中难得的上乘之作。第二过洞口上的三间重楼建筑。
p10
p11
p12
↓墓冢脚下的土窑,像似过去农家使用过的窑洞。
p13
↓近在咫尺,遥遥相望的韦贵妃墓。
p14
相关文图链接:
《观昭陵九嵕山》
《观唐肃宗建陵》
《春来寻访建陵》
《唐贞顺皇后敬陵》
《观唐庄陵》
《冬来大唐芙蓉园》
《宫苑晚照》
《大唐芙蓉园夜色》
《逛袁家村田园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