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爱塔传奇:木结构古建筑真的不用一颗钉子吗?

标签:
转载 |
读史要较真。
基金会银行账号
户名: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开户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竹支行;
账号:0120014210001348(请务必注明捐给“拯救古建”)
邮局捐款
单位名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 朝外大街乙6号 朝外SOHO A座 1101室;
邮 编:100020(请务必注明捐给“拯救古建”)
原文地址:爱塔传奇:木结构古建筑真的不用一颗钉子吗?作者:爱塔传奇
最近网上流传不少关于榫卯结构的文章,常常会说木结构建筑不用一颗钉子,这段时间组织乡旅活动,也经常遇到导游向游客介绍木结构古建筑不用一颗钉子,真的是这样吗?
先来看看这张照片,这是山西清徐县徐沟文庙的一座殿宇,瓦面已经脱落多年,椽子外露,但是椽子一根也没有脱落,靠什么固定在屋架上呢?答案是钉子。
每一根椽子都是通过钉子固定在槫(檩条)上,其实在北宋时期李诫编纂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就列出了木结构建筑中使用的多种钉子,固定椽子的就是其中之一,称为“椽钉”。
过去的钉子是手工打制,没有圆钉,都是方形的四棱锥。
和椽子一样斜置的还有瓦作,瓦也要靠钉子固定在屋架上,并非每块瓦都钉上,一般一面屋顶只钉一两排钉子,这种钉钉子的瓦在烧制时专门留出了钉孔,为了防止钉子锈蚀,上面再加盖一个烧制的钉帽,所以有些建筑瓦面上能看到一排排的小突起,那就是钉帽。
瓦作上的钉子不仅用在筒瓦上,有些建筑板瓦也用钉子固定,这张照片来自山西长子县北韩玉皇庙,可见脱落的板瓦上也带有一枚四棱锥方钉。
也有些乡村建筑把瓦钉省略了,仅靠椽子上面的木板、泥土等来固定瓦作,这就有可能造成前面徐沟文庙殿宇照片那样瓦作整体滑落的现象,称为“溜坡”。
另外需要使用钉子的地方还有很多,仅《营造法式》中记录的就有椽钉、角梁钉、飞子钉、大、小连檐钉、白板钉、搏风板钉、横抹板钉等,此外还有小木作、雕木作、竹作、瓦作、泥作、砖作等用钉,古建筑上的用钉品种繁多,非常丰富。
还有搏风板,会用到大量的钉子与槫等构件固定。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框架连接以榫卯为主,但有许多结构也需要用钉子来做辅助加固,一颗钉子也不用是很大的误传。
--------------------------------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基金”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免费午餐创办人邓飞、民间文保人士唐大华等共同发起,致力于古建筑、古村落的抢救和乡土文化的推广,用我们共同的行动挽救文明余脉,期待您的支持!
基金会银行账号
户名: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开户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竹支行;
账号:0120014210001348(请务必注明捐给“拯救古建”)
邮局捐款
单位名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 朝外大街乙6号 朝外SOHO A座 1101室;
邮 编:100020(请务必注明捐给“拯救古建”)
官方微博:@拯救古建
微信订阅号:拯救古建
志愿者QQ群:115112549
微信订阅号:拯救古建
志愿者QQ群:115112549
---------------------------------
抢救山西古建:
自媒体时代为山西乡村古建保护带来新的机遇>>>建筑构件收藏应建立溯源机制,不可移动文物应禁止拆建倒卖>>>
《大木殇》全集导引 >>>
《大木殇》跟踪回访汇总 >>>
随手拍救古建--推荐目标汇总 >>>
十六次探访长子布村玉皇庙 >>>
断代分析:
榆次西见子宣承院之宋代建筑推断 >>>
高平张福民居-山西元代民居新发现 >>>
普及知识:
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新考(八座) >>>
早期木结构古建筑扫盲图
>>>
古建筑摄影技巧分享 >>>
唐代古建筑檐角上翘解析 >>>
龙没生“龟儿子”--为赑屃正名 >>>
访古之旅:
访古七年
>>>
访古行程汇总 >>>
寻访古塔总目 >>>
访古留影 >>>
媒体报道:
山东汉子“万里走单骑”寻访古建,发起设立“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新华社>>>
山西古建筑之殇 - 南方周末 >>>
荒野丹青-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