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楼市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限外。限外的方式也很特别,一是有居留权的外国居民限购一套;二是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开发领域必须持有中国护照;三是外资金融机构早就进入我国市场,但新近才获准进入房地产领域开展业务;四是外资金融机构大部分以银行的名义进入房地产,并且在推出新品种与门槛方面与内资银行区别很大,让人感受到服务与市场两大特质给予我们以巨大的压力与吸引力。
正因为市场化程度高,资本运作非常成熟,对市场程度与物业价值的评估非常熟悉与客观,外资进入一个并不成熟甚至为某些外国人视为“政府房地产”市场,可以说轻而易举。可以用无孔不入来形容外资对我国楼市的渗透。
新近武汉发生了三类事件,一是万科收购高尔夫城市花园,这不稀奇,怪就怪在,高尔夫城市花园前身叫高尔夫花园别墅,前者是后者向另一投资商开售的产物,万科此次收购相当于充当了“第三者”角色。二是传闻摩根史丹利收购世茂滨江项目,如果发生,这是迄今最为厉害的一宗收购,显示出摩根背后两大可怕之处,经营物业让物业在持有中升值,或者持有物业并建设至人民币升值周期结束,因为世茂本身就是大品牌,而且滨江项目的现值已经非常之高。三是越秀投资地产集团投资在联交所上市的“越秀房托(股份代码405)”介入内地“商业与写字楼物业”,重庆洽谈中的是大都会广场,一个商业并不显山露水的商业项目,武汉洽谈的是第一大道,汉正街一个有点名头但产权过于分散的中等规模商业,越秀此举的目的很明显,持有,再持有,再获利以扩张其辖下投资信托资产的规模,并适时提升其品质。
此前,以并购方式入主武汉一些不良资产并改建为经营物业的相关品牌,主要如168连锁酒店,华坤宾馆。目前武汉如雨后春笋出现的商务旅店业,大部分与外资由禁入到进入有关。
为什么外资看中内地一些“艰难”地产?其优势在于:一是经营观念优势,他们能看到地主所不能看到的商业机会,期望通过持有再经营,改善后让物业成为本地商业旗舰,从而猎取持续的租赁回报;二是资金雄厚,幕后均有资本大鳄支撑;三是稀释现有资本结构,以向散民有所交待;三是变零售为批发效应,相当于整体炒房,但目的不在于短期投机而在于借助人民币升值预期长期或中期持有。
而且这些挂上外资招牌的所谓外资机构其实相当数量系中资机构,因为在境外上市或与境外公司发生控制与反控制投资而获得了“外资”的身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