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味谈史是文化无能的遮羞布

(2007-06-16 21:08:20)
标签:

易中天

于丹

                一味谈史是文化无能的遮羞布
 
   每次上自己的博客,首先总要到新浪博客的首页“文化版”浏览浏览,一来掌握一下当前文化的热点,另一方面也想看看当今文化人的思想状况,毕竟,新浪博客的文化版块是有较强的代表性的,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文化的窗口来看,特别是作为草根文化,它更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遗憾的是,看着看着,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所谓的“文化博客”几乎等同于“历史博客”,每天首版上的稿件大都是谈史的内容。我怕是自已一时观察失误,以偏概全,最近又进行了一连数天的跟踪观察,证明我的结论是对的。就拿我今天写这篇博文时的文章条目来看吧:

  以上八篇文章,有六篇是谈史的,占了四分之三强,而上面的栏目明明白白标的是“文化”。

  我并不是说谈历史不重要,也不是说谈文化就要少谈历史,毕竟历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版块。我想说的是,从技术上看,该版块的编辑很显然没有注意到博文内容上的平衡,把文化等同于历史,选择博文的标准过于单一,视域过于狭隘,不符合编辑学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读者的审美和阅读期待。也许编辑会说,这些钩沉历史的文章带有揭秘性质,好读,能够产生足够的注意力。但我要说,文化包罗万像,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兴趣点和阅读爱好,为什么非要在历史揭秘这一块打圈子不可呢?文学、哲学、艺术、书法等都应是当然之选,每期应当有个搭配的比例,这样,首版的内容元素更丰富,可读性更强,读者群的结构也更合理,人数也会更多;更何况,这些谈宋朝、明朝和民国时期所谓的“秘史”的文章大都是炒现饭,都是讲历史故事。不客气点说,作者们大都是“文抄公”,他们从各处搜罗一些历史故事,然后掐头去尾,改头换面,稍加修饰,据为已有,充其量只是一个“装修工”的角色而已。这些文章有些共同特点:从内容上看,大都是以讲历史故事为主(照搬照抄容易),然后辅以个人正面或反面观点,有时为了加长篇幅,还会引用别人的观点,来一番正面或反面的论述,相当于“我同意”或“我不同意”以及“为什么”;从形式上看,长篇大论,旁征博引,故事成串,十分可读。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剽窃他人,弥漫着发腐的历史气息;而一些热爱读史的人们往往不辩真伪,折服于作者的学富五车以及文章的渊博厚重。

  我以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编辑的史识不够,面对史实和史识不能做出有效的判断,面对大面积的剽窃历史资料和古人观点的行为无能为力。当然,作为一个媒体工作人员,我也能理解编辑们的苦衷,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海洋中要求他们慧眼识珠,去伪存真,的确是难上加难,不合实际;即使他们知道这些是“炒历史现饭”,本义也不想这样做,但当前就是流行这些东西,不这样做还不行,被所谓的读者意志所“裹挟”,这就叫“江湖文坛,身不由已”。

   这就涉及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谁也给出不出一个理由,为什么现在国人对国学、历史如此感兴趣,究竟是中国式的“运动文化”的影响呢,还是真是当下社会所需?反正“见史就读”,“见佛就拜”。历史类的电视剧,历史类的“百家讲坛”,历史类的“随笔”,甚至历史类的“戏说”,就像当前的股市,投钱就赚钱,只要一沾“史”,就火。百家讲坛上的易中天、阎崇年、余丹、随丽娟、王力群等等,他们都因说史而一炮走红;电视剧与作家联姻的康乾雍系列,也因讲史或戏说历史而创收视纪录;一些说史的随笔小品,比如陈金诚的《读史有智慧》和《读史有学问》,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都因为说史而迅速畅销。“讲史”成为当前的一个文化标签,没有“历史”的作品想畅销,免谈!而其它一引起文化品类,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文学,却像是一个失宠的怨妇,躲在社会的一角,“有”病呻吟,唠叨社会的不公。

   我想起了当年读大学时历史系同学的悲惨境遇:他们在大学录取时,被作为报考其他系掉档后的调剂,也就是说从别的系掉档,历史系可以接受;在学校时,由于分配不好,被大家开玩笑称为“你死系”,找女朋友都难;毕业分配时,要一个外语系的学生,必须得要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就像是“宙斯”的角色。今惜何惜!现在历史如此吃香,不知道历史系的学生地位有没有提高。

 要想弄清“历史”为什么如此畅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想根据个人的社会观察,谈一谈自已粗浅的认识,顺便说说当前的学者为什么如此地“热衷”谈史。

  历史为何畅销?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三点:

  首先历史是故事,满足了忙碌时代人们休闲心理的需求。这种故事不像安徒生童话那样简单,那样单纯,甚至是那样善良。这些历史故事,或诸侯争斗,成王败寇;或百家争鸣,口舌春秋;或草莽英雄,落草招安;或帝王宫帏,争风吃醋。其中的情节或真假莫辩,扑朔迷离;或血雨腥风,残不忍睹;或轻松诙谐,小桥流水;或激昂慷慨,长歌当哭;或情深意浓,温情默默。呈现出隐秘性,复杂性、残酷性、刺激性的特征。听这些故事,对于为了竞争,早已神经麻木,情爱冷却的现代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休闲方式。

  再就是历史是智慧,满足了竞争时代人们的职场需求。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矛盾错综,关系复杂,人人都呼唤纯真善良,人人都困顿于飞短流长。大家都想弄清真相,但却身处事中,不知庐山真面目,所以都茫然无措,迷离螃彷。环境无法逃避,现实又无处求解,所以大家都希望从历史的迷宫深处寻找心录的解药,在与古人的对视交流中寻找医治现实创痛的良方。比如当职员的想知道历史上那些人如何与领导相处,与君王相伴;当领导的又想知道,历史上的那些人物如何又能够振擘一呼,万方响应,想知道英雄们如何凭一已之力,统率百万大军,攻城掠地,所向披糜。他们在历史故事中寻找技法技艺,在古人的心事中寻找现实的对策。

  其次是历史是镜子,满足了人们的洞悉人间社会秘密的需求。人们通过历史人物的方位,来寻找自已的历史方位,把历史当成镜子,正人正已,明得失,知兴替,从而弄清自已与现实的关系。当然这一类是社会上地位较高那一个社会群体的追求。

  学者为什么热衷谈史?

  一是有需求,名利双收。当下的大众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毒害,特别是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极左思想影响,明显的缺乏历史知识,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一些会讲历史故事的人物的追捧上。而这些,对于谈史的人来说是一条名利之路,既能博得有学问的大名,又可赚取大把钞票。

  二是谈史相对容易,受约束少。谈现实条条杠杠太多,而且容易碰壁,吃力不讨好;谈历史不仅故事性强,人们爱听,更是受约束少,因为所谈内容的当事人都已作古,无论对错死无对症,如果有人指出破绽,可以用“戏说”掩盖之。

  三逃避艰辛的创造性劳动。谈文学和其他门类的文化艺术,由于缺少了“故事性”这样一个流行文化的核心元素,所以不会受多大欢迎,但是刚好这几个“不受欢迎”的艺术门类是一种创造性非常强的艺术,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艰巨的劳动,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不把自已的思想“熬至滴水成珠“,要想有所收获,没门!如果巨大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不受欢迎的产品,这样的蠢事谁愿干呢?

  总而言之,不创造,摘章撷句,抄录历史,稍加发挥地据为已有是当前文化界的一大奇观,也是一些文人出名的捷径,因为古人不会找他们打著作权官司,今人又没有那么多闲功夫去核实真假。也正因于此,所谓的讲史谈史,不仅仅是文人的沽名钓誉的投机场,更是文化无能的遮羞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