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黑的沧桑色彩是平遥的底色
我们从平遥北门入的城,电瓶车穿过城门的一瞬间,我们眼前的景象由外围城墙的巍峨、壮丽突的变了朴素细碎的生活场景,迎面扑过来的每一处景象,街道、房屋、檐角屋脊都似乎换了一个天地。我曾经无数次的在脑海里描绘过关于平遥的景象,是照着电影《新龙门客栈》里的西部边陲小镇来描画的:漫天黄沙中,头顶有眩目但迷蒙的阳光,沿街的房屋上着木门板,破旧,墙壁班驳参差,屋前一串染满风烟的灯笼随风飘摇,上书黑色的几个大字:XX客栈,场景中没有人,却能听到阵阵驼铃声,整个场景只是一眼望不尽的荒凉与沧桑……
眼前的平遥却是和我的想象略有相似又完全不一样:漫天黄沙是肯定没有的了,呵呵,但底色是灰黑的,城墙的内壁又是土黄色,头顶有阳光,眩目灿烂但绝不迷蒙,房屋是有不少上着木门板,也破旧,墙壁也是班驳参差,屋前甚至也的确有各色写着某某客栈的灯笼,是仿古的,有华丽的宫灯,也有古朴的红灯笼。甚至路的交叉口还趴着一只如假包换的大骆驼,可那满街行走着的现代装扮的人群和繁华的街景告诉我们,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有历史的堆积,但也有生气,有活力。

还是那一段小巷,但有了那抹鲜艳的红色就多了生气和现代的气息
电瓶车穿过一条条当地居民生活的小巷,往前一直开,沿途我一直四处张望,对每一个老旧的院子、每一段破败的墙壁都充满了好奇。相比那些著名的景点,我更喜欢这些普通平实的民居,这里面藏着的才是真正的平遥人的生活。电瓶车一直把我们送到了古县衙的门口,我们下了车,坐了太久的车,乍一停下来,差点不习惯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了,再一抬头,原来前面就是那条平遥最著名最繁华的明清文化街。

这张其实才是我到平遥拍的第一张图,看得出来人晕了吧?呵呵,相机也跟人一起晕了,眼前是平遥古城内最高的建筑:市楼。
我们在街边的小店里买了一份平遥地图,简略看了看,就开始顺着街道找落脚的客栈了。我们在来平遥之前,因为不了解平遥城内的住宿标准,预想是如果城内住宿真的太贵,就去提前找好的一家家庭旅馆,只是说无法洗澡这一点让我心里有点心里不自在,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们拐进了南大街上某小巷口里的一家客栈,询问房价,老板带我们进院子看房,极安静漂亮的小四合院,养满了各色花草,标准间在院内的一处小内院里,看上去干净整洁,我们努力争取了一把,还到60元一天(其实开价也不高,70元/天,据说还能还到更低,但我觉得已经可以接受了),于是,我们就在这里落下了脚。
后来证明这个地方找得还是非常合适的,出客栈门,走到巷子口所花时间不足半分钟,走出去就是繁华热闹的南大街,去各景点,游览、租车、吃饭、买东西都很方便,但一进小巷,四周马上就安静了下来,客栈的小院里更是别有一番天地,算是闹中取静的一处所在了。
我们简单收拾了行李,拿好相机和必需品,就从客栈出来了,准备吃了午餐就趁着下午的半天时间先去王家大院。

第二天就是中秋了,平遥街道上到处都是这样卖当地手工月饼的小摊子
走出巷子口,就是繁华的大街,和所有的古镇以及各城市的仿古文化街一样,平遥的街道两边卖的也无非是大同小异的东西:各种文化衫、小食品、小工艺品、头巾、蜡染布,民族风的衣服(很奇怪哈,还都是云南风格。)所谓“古玩”,再就是各色客栈、餐厅、但还是有一些东西是平遥当地独有的:平遥布鞋、现烤现卖的平遥当地的土制月饼,漆器、冠云牛肉等等。想到后面还有两天时间要在这里度过,我们不急哈,先解决眼前的肚子问题吧!呵呵!
在南大街和西大街的交汇处,我看到了这个卖凉拌碗秃和绿豆凉粉的小摊子,一向对装修豪华的餐厅不大感冒,相信美食是藏在街头巷尾小店中的我,看到了这样的摊子,怎么还走得动,赖着一定要吃吃这家的东西,于是我们问了价格,点了一碗蘸水碗秃,一碗凉粉。

我看见这样的街边小摊就有点走不动,呵呵

这就是小摊的餐牌,嘿嘿,还有英文哪!

放好调料的碗秃
碗秃,在当地又写做碗托、碗脱、碗脱则,其实都是一个东西,类似凉粉,但是荞面做的,放在碗里蒸熟再放凉成形,脱出来就是这么一片片晶莹的片状了,几片碗秃,用刀切成条,拌上调料,就可以食用,也可以和青菜、肉什么的炒着热吃,比凉粉韧一些,更筋道,但又不失爽滑。我觉得这个比凉粉好吃。

这个是绿豆凉粉,跟小时侯在家常吃的一样,一大块凉粉用擦子刮成条

凉粉的味道不如碗秃好
碗秃和凉粉,都是3元一小碗,碗不大,老公觉得这份量只适合当点心吃吃,明显没饱!于是我们继续往前去觅食。
在西大街与当地民居交界较偏僻的地界儿,我们俩找到了一家坐满了本地居民的毫不起眼的小店子,店里的每个人都点了一碗铺满肉臊,看着极有食欲的面,我们抬头在小店简陋的餐牌上怎么也没有找到与之类似的食物名称,只好指着那面对着老板说:“给我们来一碗和那个一样的面,再来两碗鸡蛋汤”。

小店的环境不大好,小到甚至连店名都没有,游客不会进,但当地居民都喜欢来

味道很不错的面,后面是鸡蛋汤,分量很实在
面条是现擀现切的,嚼起来很香很有劲儿,肉臊吃起来没有嫩肉粉和过多淀粉的味道,是真正的肉香,汤咸鲜但不过咸,很醇厚。反正就是怎么吃着怎么舒服!我尝了几口,老公呼噜噜的就把一大碗面条一扫而空了,鸡蛋汤的味道也不错,料下得极其实在。最后结帐,一共11元,面5元一碗,汤3元,我们问老板,面条是餐牌上的哪一个?那个一脸憨厚的老人有点不好意思的告诉我们:餐牌上没写那个面,上面写的都是游客经常点的品种,这面只有本地人才会点,所以汤收的是对游客的价格,面收的是对本地居民的价格。呵呵,原来他是觉得赚了我们的钱太不好意思呢!却不知道其实我们已经觉得很超值了。
两个饱到嗓子眼儿的人,交了钱,出了店,找了辆三轮车,谈好5元钱车费(我们已经开始习惯在平遥无论什么都砍砍价了),,坐上出城去汽车站往介休和灵石交界的王家大院去也!
(未完待续……)
补充:关于出门旅游的吃,我们一直坚持要吃就吃当地的特色食物,可通常去景点附近找吃的,多数都是失望,不但钱花得不爽,胃难受,还留了坏印象。我更喜欢走远一点,离开景区去居民比较密集的地带找吃的,哪怕这里的就餐环境不那么好,但食物地道,量实在还价格便宜,真的能吃到真正的当地风味。当然若是您很在意就餐环境啥滴,还是去景点找家环境好的餐厅吃吧,据说平遥明清街上有些大餐厅的味道还是很不错的,也奏是价格贵点儿,但据说也是可以侃价滴。
更多关于中秋平遥游的记录:

中秋平遥行(一)——引子
—————————————————分割线————————————————
欢迎光临我的阿帮湖北菜专栏,这里突出地方饮食文化,与博客风格不同,最近可是更新了很多好菜哟!
加载中,请稍候......